《珍妮的春天》(Jenny)文字精美,更引人思索。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珍妮,是个悲剧性人物。她幼年丧父,从小与母亲、继父生活在一起,后继父丧生,她与母亲一起承担抚养弟弟妹妹的责任。成年后的珍妮成了一名碌碌无为的艺术家,与几位北欧艺术家旅居意大利。幼年丧父的经历,使得住在她内心的小孩永远处于对爱的渴求之中。当爱而不得的时候,她便退而求其次,接受了赫尔格的示好,勉强自己进入她臆想中的爱情。然而,赫尔格的父亲格特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平静。珍妮的命运看似偶然,又隐隐透着某种必然。书中珍妮的原型及部分经历源于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借珍妮之口,作者多次表明自己对女性情感世界及其心灵独立的关注。
* 现实与梦想的碰撞,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之畅销力作。
* 《珍妮的春天》是作者西格里德温塞特自身的镜像,她曾在罗马停留九个月,这段经历为她日后写作《珍妮的春天》积累了宝贵素材,并由此激发出作者诸多创作灵感。读者或许可以从这部作品中多多少少窥视到温塞特的个人生活痕迹。该书的故事情节及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很大一部分源自温塞特在国外旅居的生活感受,这当中还包括她在罗马期间的爱情生活。
* 西格里德温塞特感情真挚、文笔细腻,她笔下的所有人物,无论卑微与否,其性格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与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不相上下。同时,温塞特将她的人物置于一个生命勃发的时代与地域之中,那是她无比熟悉的城市奥斯陆,她深爱的居尔布兰森山谷,还有她父亲的家乡特伦德拉格郡。可以说,她的著作是对北欧生活的强有力的描绘。
序言:
译 序
关于《珍妮的春天》及其作者
《珍妮的春天》(Jenny)一书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挪威女作家西格里德温塞特(Sigrid Undset,18821949)于1911年创作完成。
1882年,西格里德温塞特出生于丹麦卡伦堡。在她两岁的时候,她随父母迁居挪威。自那之后,她与家人一直生活在挪威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温塞特的父亲是挪威的一位著名考古学家,长期担任博物馆馆长一职。由于自幼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温塞特从小就表现出对艺术、考古和历史的浓厚兴趣。11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鉴于家道中落,温塞特不得不放弃继续接受大学教育的梦想。16岁那年,经过短暂的课程培训,温塞特获得了克里斯蒂安尼亚一家工程公司的秘书一职,并在这个岗位上持续工作了十多年。
工作之余,西格里德温塞特开启了她的写作生涯。最初,她打算创作一部涉及北欧中世纪历史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丹麦。历经四年,这部篇幅冗长的小说最终在她22岁那年完成,然而稿子很快就被当时的出版商退回了。两年后,她把中世纪故事搁置一旁,转而开始撰写当代小说。西格里德温塞特将小说的场景选择在她最熟悉的城市克里斯蒂安尼亚,故事情节以中产阶级女性的情感经历为主线,相比她的第一部小说,这部小说的体量较小,总共只有80页。一开始,由于作品内容过于惊世骇俗,被当时的出版商拒绝了,但是最终这部小说还是得以出版问世。小说主人公的第一句开场白足以令百年前那个时代的读者震惊错愕:我出轨了。
至此,年仅25岁的西格里德温塞特凭借这部以通奸为题材的现实主义中篇小说《玛塔奥莉夫人》首次在挪威文坛亮相,并在当时的文坛及社会上引发一阵骚动,跻身成为挪威颇有前途的年轻作家。
在此之后的十多年间,从19071918年,西格里德温塞特创作并出版了多部以当时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为背景的小说。这些富于伦理性的现实主义作品,主人公多为平民阶级,故事内容大多描写普通家庭的命运、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主题多半围绕女性和她们的爱情生活展开。或者以西格里德温塞特一贯坦率而唐突的讽刺风格来诠释那就是一些关于不道德的情爱内容。
这期间她出版的小说包括《珍妮的春天》(1911)、《春》(1914)、《镜中人》(1917)等女性题材小说。主人公或是婚姻不如意,或是另有所恋,或是对爱情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却在现实中频频遭遇感情失落,她们苦闷彷徨,对现实不满,却始终无法冲破社会习俗的束缚和道德观念的羁绊。这些小说将西格里德温塞特置身于当时刚刚萌芽的欧洲妇女解放运动之外,却也无不真实地反映出当时中产阶级女性内心的无奈与痛苦。
从一开始西格里德温塞特的书就极为畅销。在她的第三部书即将推出之际,她辞去了办公室的工作,开始了以写作为生的专职作家生涯。同年,西格里德温塞特获赠一笔作家奖金,开启了一段欧洲之旅。短暂经停丹麦和德国之后,温塞特启程前往意大利,并于1909年12月抵达罗马。多年前,温塞特的父母曾经与罗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罗马停留的九个月时间里,她沿着父母当年的足迹仔细探寻每一处名胜古迹。南欧的旅行经历对于她而言是意义深远的,在这里她结识了来自北欧圈子的多位作家与艺术家。
在罗马期间,西格里德温塞特遇到了安德斯卡斯特斯斯瓦斯塔后来成为她丈夫的一位挪威画家。斯瓦斯塔比她年长9岁,是一位已婚男人,在挪威已有家室。三年后斯瓦斯塔与妻子离婚,迎娶温塞特。结婚那年温塞特年满30岁。婚后他们共同育有三个孩子。
西格里德温塞特在国外生活的这段经历为她日后写作《珍妮的春天》积累了宝贵素材,并由此激发出作者诸多创作灵感。读者或许可以从这部作品中多多少少窥视到温塞特的个人生活痕迹。可以说,《珍妮的春天》一书的故事情节及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很大一部分源自温塞特在国外旅居的生活感受,这当中还包括她在罗马期间的爱情生活。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西格里德温塞特并不是一个积极的女权主义拥护者。虽然她独立,有主见,在当时男权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中,拥有成功的事业与一定程度的财富自由,她不仅可以自食其力,还能过上比同时代普通出生背景的女性更为体面的生活。但是,正如作者借珍妮之口所说,事业并不是女性的全部,无论多么成功的女人,她们仍然渴望获得爱情,摆脱孤独。珍妮有满腔的爱需要付出。然而,在接受爱情、渴望拥有一份心灵高度契合的感情的同时,她又渴望保有其心灵的独立与自由。她追求的是一份最高形式的爱灵与肉的高度吻合,她需要爱情中两个人的共同成长,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鉴于此,珍妮注定要成为那个时代悲剧式的人物。作为一名美德卫士,珍妮最终没能等到她理想中的爱情。她有满怀的爱,却无处释放;她是孤傲的,在这个世界上她始终找不到一个势均力敌的伴侣。贡纳赫根看重的是事业,他过于理性,过于理想化。没有事业的女性在他的世界里充其量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他不属于大男子主义者,他更倾向于女人像男人一样有担当,然而他忽略了珍妮作为一名女性的情感需求。虽然最后他似乎幡然醒悟,却为时已晚;又或许时光可以倒流,最终的结局仍然注定是让他失望的。因为珍妮的性格使然。格特格拉姆从始至终是一个沉浸在浪漫主义情怀之中的男人,他渴望与珍妮在艺术与情感上产生沟通与交流,然而却始终得不到回应。他的已婚身份以及作为珍妮男友父亲的这一特殊身份使得他对珍妮的这份感情成为一种离经叛道的另类。在飞蛾扑火般的激情过后,珍妮终究还是厌倦了他的过度关注。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注定只能孑孓独行,茕茕而立。文章中多次出现的银莲花,以及那盛开即凋落的山茶花,在作者富于表现力的印象主义手法之下,无一不在暗示着珍妮那短暂即逝的青春,如同初春时节雨雪中独自绽放的银莲花唯美,脆弱,不堪一击。
西格里德温塞特在婚后继续从事写作工作,并在此期间完成了她最后几部现实主义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与此同时,她积极参与各种公众话题的讨论:包括妇女解放运动和其他涉及伦理道德的主题活动。她生性好辩,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温塞特开始对其持批判态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1919年,西格里德温塞特与斯瓦斯塔离婚。离婚后,她搬入位于挪威利勒哈默尔一栋传统挪威风格的大木屋居住,在这里温塞特重新获得心灵的平静,专注写作。
1919年,西格里德温塞特开始创作《克丽斯汀》三部曲,这部作品最终成为西格里德温塞特的代表作。整部巨作气势恢宏,通过描述一个女人由出生到死亡的经历,叙述了中世纪时期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普通人的生活。该书对北欧人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做了大量的、细腻详尽的描写,充分展示出作者温塞特对中世纪北欧生活的渊博知识。她笔下的所有人物,无论卑微与否,其性格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与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不相上下。同时,温塞特将她的人物置于一个生命勃发的时代与地域之中,那是她无比熟悉的城市奥斯陆,她深爱的居尔布兰森山谷,还有她父亲的家乡特伦德拉格郡。整部巨著由《花环》《主 妇》《十字架》三卷作品组成,相继在19201922年间出版。也正是由于这部作品,西格里德温塞特获得了192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她对中世纪北欧生活的强有力的描绘。
西格里德温塞特于1907年加入挪威作家协会。19331935年负责主持挪威文学理事会工作,并于19361940年期间担任挪威文学理事会主席。
在创作的过程中,西格里德温塞特开始逐渐转向关注和探索人类自身生命的意义,并试图从信仰中寻求答案。1924年,42岁的西格里德温塞特皈依罗马天主教。这在当时以基督教为主流信仰的挪威属于非常另类的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入侵芬兰,为支持芬兰人民反抗纳粹的斗争,温塞特将其所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悉数捐赠给芬兰政府。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挪威,由于曾经对纳粹德国公开发表过反对意见,温塞特被迫逃离挪威,前往美国,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温塞特才得以重返祖国。
1949年,西格里德温塞特在挪威去世,终年67岁。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欧文学专家石琴娥女士的无私帮助,无论在书目的选择还是针对翻译过程中涉及的北欧文化相关问题,石琴娥老师都毫无保留地给予我及时、有效的帮助与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今年秋天,我失去了亲爱的父亲。处理完父亲的后事,我留在桂林陪伴生病的母亲,翻译工作一度中断。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妹妹莹琳和她的丈夫,是他们无私地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使我得以拥有一段完整的时间,集中精力完成本书的翻译。这种来自家人的理解、支持与关爱是我永远无法偿还的、不可替代的,因而格外珍贵。
张莹冰
2021年初冬 北京
作者简介:
西格里德温塞特(Sigrid Undset,18821949),挪威女作家,192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从19071918年,她创作并出版了多部以当时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为背景的小说,包括《珍妮的春天》(1911)、《春》(1914)等女性题材小说。这些小说将温塞特置于刚刚萌芽的欧洲妇女解放运动之外。1919年,西格里德温塞特开始创作《克丽斯汀》三部曲,这部著作最终成为西格里德温塞特的代表作。
译者简介:
张莹冰,籍贯广东。英国文学学士与管理学硕士。相关译作包括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短篇小说《父母的故事》(Unearthing Suite,by Margaret Atwood)以及北欧文学译丛系列作品之《冰宫》(Is-slottet, by Tarjei Ves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