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参照教育*《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复合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课程结构,采用英汉双语形式介绍了25个实验,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4个层次,形成了层次化、模块化的教学体系,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书体系完整、内容新颖,附有富媒体资源,方便学生学习。
本书可作为来华留学生的大学物理实验教材,也可作为国内学生的双语教材。
第1章 绪论
1.1 物理实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2 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环节
1.3 物理实验室守则
第2章 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分析
2.1 测量与测量误差
2.2 误差分类及相关知识
2.3 测量不确定度及其评定
2.4 测量结果
2.5 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2.6 数据处理实例测量圆柱体的密度
第3章 常用仪器和器件
3.1 长度测量仪器
3.2 时间测量仪器
3.3 质量称衡仪器
3.4 温度测量仪器
3.5 电磁测量仪器
3.6 常用电子仪器
3.7 常用光学仪器
3.8 常用光源
第4章 实验项目
实验1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和密度
实验2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
实验3 用拉伸法测量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实验4 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
实验5 液体动力黏度的测定
实验6 冰的熔解热的测定
实验7 不良导体热导率的测定
实验8 电源控制电路特性的研究
实验9 等厚干涉牛顿环和劈尖
实验10 分光计的调整与玻璃三棱镜顶角的测量
实验11 用分光计测量玻璃三棱镜折射率
实验12 用光栅衍射法测量光的波长
实验13 示波器的使用
实验14 用惠斯通电桥测量中值电阻
实验15 载流线圈磁场分布的测量
实验16 万用表的使用
实验17 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测量
实验18 用双臂电桥测量低值电阻
实验19 非线性元件伏安特性的研究
实验20 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激光的波长
实验21 低压电位差计的使用
实验22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改装与校准
实验23 夫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24 用光电效应法测定普朗克常数
实验25 霍尔效应及其应用研究
附录
附表1 国际单位制(SI)基本单位
附表2 基本物理常数
附表3 希腊字母表
附表4 20℃时部分金属的弹性模量
附表5 20℃时部分物质的密度
附表6 部分物质中的声速
附表7 常用光源对应的谱线波长
附表8 部分物质的比热容
附表9 几种纯金属的红限波长及功函数
附表10 可见光波和频率与颜色的对应关系
附表11 部分型号霍尔元件参数
附表12 水在不同温度t下的饱和蒸气压pm
附表13 不同温度下纯水的密度pw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