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有十八章,分为上篇的总论与下篇的各论,涵盖内容全面,理论层次清晰。上篇总论部分基础理论为主,详细介绍了运动病理学的产生的背景、发展历程与发展应用前景,系统阐述了细胞与组织的适应及损伤和修复机制、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应激、发热,炎症、水肿、缺氧、休克等病理过程的发生机制与相对应的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分析了这些基本病理生理学变化与运动损伤发生之间的关联。下篇为各论,以人体解剖的各个系统为基本框架,着重介绍与运动关系密切的各个系统的疾病及损伤的流行病学、病理变化与功能代谢变化、发病机制,包括肌肉系统疾病,如肌肉衰减、肌肉痉挛、肌肉创伤、肌腱撕裂;骨骼系统疾病,如骨折、关节炎、关节置换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如运动性心源性猝死、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脑外伤、神经损伤、帕金森等;以及运动性晕厥、运动性血尿、运动性贫血和运动性腹痛等常见运动性疾病,为运动医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等基础学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随着群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运动损伤和相关疾病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以马拉松为例,运动损伤发生率高达41.9%,运动性心源性猝死等严重事件的发生率也高达0.8/10 万,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双重负担。本书从病理学的视角解读常见运动损伤和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与发展规律,旨在为运动伤病病理学领域研究人员、临床工作人员、医学生等提供有益的参考,启发后续研究,进而共同完善本学科的理论框架。
运动伤病病理学是体育学与病理学的交叉学科,也是运动医学与运动人体科学的学科基础,可以为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学科支撑。鉴于此,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健康医学院等单位的相关领域专家总结实践经验、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共同编撰本书。书中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取常见的运动损伤与疾病加以详细讲解,图文并茂。希望本书可以帮助运动医学与运动人体科学的相关工作人员更为深入、全面地认识与了解运动伤病的病理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预防运动过程中伤病的发生,并且在运动伤病发生后给予伤者科学、正确的处理。
本书分为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共14 章。总论部分(第一章至第九章)阐述不同运动疾病和损伤中具有共性的病理变化,包括: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以及运动的抗炎作用;水电解质代谢特点,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表现、原因和机制以及处理;缺氧的影响因素与机制;应激原、运动应激综合征、应激与运动的关系;发热;休克。各论部分(第十章至第十四章)阐述各种常见的与运动密切相关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常见运动性疾病。本书还关注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如骨折、运动性心源性猝死、颅脑损伤、运动性腹痛等运动伤病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变化、病理机制以及预防慢性病的运动处方等。当今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受限于编者经验与水平的不足,本书可能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完善。
刘向云
2022 年5 月
刘向云,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康复教学团队负责人,专业方向为运动损伤和疾病病理学基础研究,体医结合对运动损伤和疾病以及慢性病的防治。现任中国生殖药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和《中国比较医学杂志》编委,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立项网上评审专家。
上篇 总 论
第一章 绪论/2
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 5
第一节 适应 / 6
第二节 损伤 / 13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 31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41
第一节 充血 / 41
第二节 出血 / 43
第三节 血栓 / 45
第四节 栓塞 / 49
第五节 梗死 / 51
第四章 炎症/ 55
第一节 炎症概述 / 55
第二节 急性炎症 / 57
第三节 慢性炎症 / 71
第四节 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结局 / 74
第五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78
第一节 水、电解质代谢平衡与运动 / 78
第二节 钠代谢障碍 / 86
第三节 钾代谢障碍 / 92
第四节 钙磷代谢障碍 / 98
第五节 酸碱平衡 / 105
第六章 缺氧/ 114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和意义 / 114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和运动性缺氧 / 116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 122
第四节 影响机体缺氧耐受的机制 / 131
第七章 应激/ 134
第一节 常见运动性应激原和应激分期 / 134
第二节 应激发生机制 / 138
第三节 应激时物质代谢与机体功能的变化 / 145
第四节 应激与疾病 / 147
第八章 发热/ 153
第一节 生理性体温升高 / 153
第二节 发热原因和机制 / 154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 163
第九章 休克/ 167
第一节 运动性休克常见病因和分类 / 167
第二节 休克的发病机制和分期 / 170
第三节 休克时机体功能和代谢改变 / 177
下篇 各 论
第十章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 182
第一节 肌腱断裂 / 182
第二节 脊椎病 / 186
第三节 骨关节炎 / 190
第四节 骨折 / 194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198
第一节 运动性心源性猝死 / 198
第二节 心肌病 / 204
第三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209
第四节 高血压 / 215
第五节 心肌炎 / 221
第六节 心力衰竭 / 225
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233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233
第二节 特发性肺纤维化 / 238
第三节 肺炎 / 241
第十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 246
第一节 脑卒中 / 246
第二节 颅脑损伤 / 251
第三节 帕金森病 / 255
第四节 痴呆 / 258
第五节 肌萎缩侧索硬化 / 264
第十四章 其他常见运动性疾病/ 268
第一节 运动性晕厥 / 268
第二节 运动性血尿 / 271
第三节 运动性贫血 / 272
第四节 运动性腹痛 / 272
参考文献/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