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智慧盛开:吠檀多哲学之应用(第二卷) 斯瓦米吉过往五十余载亲授吠檀多的精华被他的弟子们集结成六部文集,每部文集收集的题目很*面。本部书讲述了神自由吠檀多和心智的方式《薄伽梵歌》访谈和共修这些主题。透过主题,我们能够聆听到斯瓦米吉的亲自教导,运用全景视野去学习吠檀多智慧,并将这些历久弥新的古老智慧活学活用于日常生活,对于启迪心智、开启觉悟、获得圆满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全书用通俗的语言诠释吠檀多哲学智慧的关键内容,让读者去认识瑜伽哲学中的神,教导读者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冥想的心智,并具体讲解了《薄伽梵歌》。 译者前言 印度最神圣的河流恒河,在印度人民心目中不是一条普通的河流,她象征着从古代流淌至今的灵性知识(J.āna Ganga),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印度人民的身心。如今恒河的中下游被污染得很厉害,如果你去过印度的瓦拉纳西,你会发现各种人畜垃圾混杂在河里,已经很难看到恒河的清澈面目了。但是,如果你回溯到恒河的上游,在瑞诗凯诗和哈鲁德瓦等地以上,恒河仍然清澈凛冽、涤荡身心。同样,灵性之河也像恒河一样,如今在其下游充斥各种污染。如果你想认知灵性河流的清澈面目,就必须回溯其源头这就是幸存于印度社会的吠檀多智慧。 什么是吠檀多?斯瓦米·戴阳南达(以下简称戴阳南达吉)认为:吠檀多是一门知识,其来源是《奥义书》。《奥义书》是古代经文《吠陀经》的一部分,有四部《吠陀经》,每部《吠陀经》包含许多《奥义书》。通常来说共有108部《奥义书》,都采取老师与学生之间对话的形式。《奥义书》见于每部《吠陀经》的最后部分,因此,它们被称为吠檀多,意即《吠陀经》的终结部分。 在108部《奥义书》中,有被视作非常重要的10部,即《伊沙奥义书》《由谁奥义书》《羯陀奥义书》《六问奥义书》《蒙查羯奥义书》《唵声奥义书》《泰迪黎耶奥义书》《爱多列雅奥义书》《唱诵奥义书》《大林间奥义书》。这10部被视作主要的《奥义书》,并不因为其他是次要的,而是因为这10部有商羯罗阿查亚和其他传统老师的注疏。这些老师希望通过他们对这10部《奥义书》的注疏能够让学生正确学习其他《奥义书》。事实上,正确学习即便一部《奥义书》就足以理解全部《奥义书》说什么,因为主题对于全部《奥义书》是共同的。 《奥义书》的主题即自我,或称阿特曼,戴阳南达吉说:自我不是感知的对象,它是感知的主体;自我也无法进行推理,而是它做出每个推断。因此,在《奥义书》中所展开的自我知识不基于感知或推理,它必须理解为天启知识。 那么,自我是什么?自我即存在、意识、喜乐。存在是什么?存在指不受时间、客观性和属性影响的纯粹的存在,它不指梵的存在,而指梵即存在,梵即无限,无限存在本身即梵。 意识是什么?在《由谁奥义书》中,老师答道:它是耳之耳,心之心,眼之眼,生命力之生命。 戴阳南达吉进而解释道:一个感官,比如耳朵不会自己运作,因为它并非有意识的,它需要别人,一个有意识者它即耳之耳,来实际听到耳朵所采集的声音。眼睛也是一个感觉器官,旨在看见形式和颜色,耳之耳的同一个有意识者也是眼之眼,那个有意识者感知到眼睛所收集的信息。它也维持生命力,就像生命力使身体具有活力,那个有意识者维持那个生命力。它最后作为心之心,有意识者意识到所有思想、意识,由于它的存在使所有精神活动发生并被认知……你的感官由你的心智支持,而心智由有意识者支持。当一个感觉产生时,或当一个思想出现在心智中,意识就存在。它存在于你、我甚至蚊子之内。它是所有器官的共同根源,器官由于它得以运作。 喜乐是什么?戴阳南达吉解释道:喜乐的本质是喜乐的形式。喜乐是一个经验性的词,它指的是心智中的一种体验,心智中的一种思想。心智呈现出一种平和状态时,喜乐就出现了……当你快乐时,不存在寻求者与被寻者的分裂,俗世不是被寻者,你也不是寻求者。你不希望心智有所不同,你不希望身体有所不同。在那个时刻,存在的一切是圆满的,你是圆满的,俗世也是圆满的,相同的圆满。然后,喜乐就成了一种象征(lak .a.a),象征着无限,这就是你的本性。 简言之,自我即纯然的存在,也称为梵、全知全觉的意识(知识)、无限的喜乐(圆满)。那么,如此状态的自我即与神等同。不二论吠檀多视野即个体自我和自在天(神)身份等同,这种一元论视野是无法认知或推理的,吠檀多所展开的一元论也不与认知和推理相矛盾。因此,一元论纯粹是领悟该等同。吠檀多并不承诺对灵魂的救赎,在它的视野中,灵魂已经摆脱了任何限制,这种从限制中的解脱是事实,把个人从其局限感中解脱出来,是领悟该等同的结果。因此,整个吠檀多可以用一个句子来表达,汝即那,即代表法则,整个造物的根源,你可以称其为主或神,那是你本身以及整个造物的根源。《奥义书》中所有其他经文只是证明该等同。 在吠檀多的语境中,神并非指坐在天堂里的某个人,而指那全知全觉、无相无形、无始无终、遍及万物、超然万物的宇宙万物甚至虚空的根源。即使这种根源无法用现有手段去证明,但是我们根据经验可以逻辑地得出结论一切皆有根源。譬如我们皆没见过自己的曾曾曾祖父,也没有任何相片或族谱等现存证据来证明他的存在,但是我们从不怀疑自己曾曾曾祖父的存在,因为我们存在本身就是他存在的证据。曾曾曾祖父就是我们存在的根源,而神就是曾曾曾祖父以及宇宙众生万物存在的根源。这种对于根源的认同态度可见于世界各地对祖先的崇拜、纪念等各种仪式和节日中,比如中国的清明节、中元节,等等。 既然自我与神等同,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非常渺小有限呢? 吠檀多认为你对自己的这种错误认识是由自我无知所导致的,戴阳南达吉用罐子空间的例子,让我们认识到这种认知的误区,他说:你不是罐子空间,你是空间,存在于任何地方的空间,容纳的空间,遍在的空间,罐子空间只是从一个角度而言。整个物质宇宙都被容纳在空间里,空间是无限的,不存在局限的问题,任何局限的痛苦皆归咎于你不知道你即一、整体、无限的空间。因为无知,才会有错误……《奥义书》认为所有不可取的是自我无知的结果,无知可以被自我知识摧毁。当自我无知被摧毁时,所有因自我无知而产生的悲伤和困难也都被摧毁了。 自我无知纯属认知的问题,扫除无知不能通过任何其他行动,除了借由认知即借由吠檀多作为自我认知的手段。戴阳南达吉举例说:我心不在焉地把眼镜戴在头上,然后我开始四处寻找眼镜,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我只是不知道眼镜就在我头上,而一旦认识到这点,将使我成为这副眼镜的拥有者,寻求者和所寻的目标是相同的,问题在于无知。如果存在自我否定、自我无知,那么就存在自我认识,那就是解脱者所寻求的,那就是吠檀多……自我认知与无知是相反的,吠檀多是赋予你那个认知的手段。 既然吠檀多是扫除自我无知的认知手段,为什么人们即便读了吠檀多,仍然没有悟道和获得究竟解脱呢?因为心智是认知的诞生地,只有准备好心智的人才能参悟吠檀多的奥义。戴阳南达吉认为:没有任何行动可以消除无知,唯有依赖有辨识力的探究,借助《奥义书》的帮助,才会产生认知,从而消除无知。聆听教导(.rava.a)、反思教导(manana)、冥思(nididhyāsana)是认知的主要手段。然而,如何才能做好心智的准备,以便能够接受这些认知呢?为此,你需要辅助手段,如瑜伽、冥想、祈祷,等等。通过基于正法的行动, 获取有准备的心智;通过认知,获得解脱,没有认知就没有解脱。 那么,正法是什么? 在《薄伽梵歌》中克里希那列举了二十种价值观:不自傲,不装腔作势,不伤害,包容,直率,服务老师,纯粹,坚定不移,自我约束,对感知对象的冷静,不自负,觉知生老病死悲伤的问题,不占有,关爱妻儿家庭而不执着,对合意不合意泰然处之,奉献于主,在安静的地方修养,不渴望陪伴,不断学习赋予自我知识的经典,看到自我的真相这些确实是知识的(手段),并指出与此相反则是无知。在生活中吸收了这些价值观就是居于正法。 只有居于正法,人的行为和心智才能得以净化,才能具备领悟吠檀多真知的资格。因为吠檀多就像烈火,承受此烈火的容器必须足够强固,否则就无法承受此炙热烈火。未准备好的心智就像薄纸,根本无法承受吠檀多炙热烈火。 在此,我想用煮米饭的例子,来进一步阐明若想领悟吠檀多真知,心智必须预先做好准备。吠檀多好比火,是煮米饭的催化条件;准备好心智好比大米、水、锅,是煮米饭的基础条件。如果没有基础条件,光有火,是不能凭空煮出米饭的;如果基础条件准备不合适,比如水过多过少等,也不能煮出完美米饭;如果基础条件准备妥当,但没有火,也无法煮熟米饭。所以,基础条件必须准备妥当,然后加上催化条件,才能煮熟一锅完美的米饭。因此,准备好心智是获得开悟解脱的必要准备,只有准备充分后,我们才有资格参悟吠檀多真知,而唯有真知方获究竟! 本书作者斯瓦米·戴阳南达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印度和世界各地亲授吠檀多50余载,他亲授的内容涵盖吠檀多各个方面。戴阳南达吉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洞见、细致评价、极富逻辑的诠释、生动形象的比喻、风趣幽默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使他成为向现代听众传授吠檀多智慧的大师。他能够使人们顿悟到自己作为整体的实相。戴阳南达吉50余载亲授吠檀多的精华被他的弟子们结集成六部文集,每部文集收集的内容非常全面,在几个主题之下有若干副标题,透过对副标题下各个题目的理解,对全面理解主题的整个观点非常有用。 本书是六部文集中的第二部,它有六大主题:认识神、自由、吠檀多和心智方式、《薄伽梵歌》访谈和共修、斯瓦米吉与罗摩南达关于吠檀多和瑜伽的对话。透过戴阳南达吉的这些文集,我们能运用全景视野去全面学习吠檀多智慧,并将这些历久弥新的古老智慧活学活用于日常生活,对于启迪心智、开启觉悟、获得圆满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戴阳南达吉曾经说过,吠檀多自我知识如此古老,它不单纯属于印度,该知识并非印度的专享,印度只是碰巧拥有保留此属于全人类现存传统之特权。它的存在并非归功于我们,而是无论我们怎样,它却幸存下来;它能幸存下来归功于我们的先贤,感谢他们以及其他众多默默无闻的人。无论在印度南部,还是在东部、西部、喜马拉雅山,都存在这种知识的流动,就像恒河一样。它以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出家人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简单方式流传下来,福泽全人类之心。 本书的出版发行,正是将印度古老的吠檀多哲学智慧译介到中国的成果,要特别感谢浙江大学的王志成教授,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感谢我的瑜伽老师罗达克里希那博士;感恩本书的作者斯瓦米·戴阳南达;顶礼编撰吠檀多智慧的先贤们;顶礼宇宙至上的意识和力量! 斯瓦米·戴阳南达,印度杰出的吠檀多学者和大师,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印度和世界各地亲授吠檀多50余载。戴阳南达吉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洞见使他成为向现代听众传授吠檀多智慧的罕见大师。他的学生遍及世界各地,最著名的是印度现任总理莫迪。译者汪永红翻译有《薄伽梵歌的教导》等瑜伽文库的作品。 目录 认识神(ī.vara) ................................................................. 001 态度(Bhāvanā),领悟的前提......................................................... 001 恩典(Daivam).................................................................................. 005 盖娅曲梵咒(Gāyatrī Mantra). ..........................................................010 神之荣耀. ..............................................................................................015 在臣服中有信任. ..................................................................................021 达克希纳穆提神(Dak.i.āmūrti). .....................................................022 顶礼(Nama.)................................................................................... 028 关于神,保持客观. ..............................................................................035 关于神,认知秩序. ..............................................................................038 蒂鲁瓦鲁尔(Tiruvallur)附近的神庙. ..............................................043 三重恩典. ..............................................................................................046 自由 050 自由,不存在自我评判. ......................................................................050 摆脱局限. ..............................................................................................051 摆脱悲伤. ..............................................................................................059 摆脱欲望. ..............................................................................................062 行动自由. ..............................................................................................067 和谐,摆脱孤立. ..................................................................................073 祈祷内在自由. ..............................................................................077 吠檀多和心智方式 ............................................................... 081 心智不纯粹(Mala.)......................................................................... 087 奉献的态度. ..........................................................................................108 包容(K.ānti)的态度. ........................................................................110 冥想的心智. ..........................................................................................113 《薄伽梵歌》 ..................................................................... 116 《薄伽梵歌》. ......................................................................................116 《薄伽梵歌》中战争的意义. ..............................................................121 阿周那的悲伤也是你的悲伤. ..............................................................127 自我知识(.reyas)的意思. ................................................................130 自我奇迹. ..............................................................................................135 行动瑜伽和弃绝行动(Sā.khya)的不同. .........................................141 奉献者的态度. ......................................................................................148 创造的法则. ..........................................................................................150 智者(J.āni)的俱足. ..........................................................................156 无知与知识就像黑夜与白天. ..............................................................157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161 臣服是一种态度. ..................................................................................166 访谈和共修......................................................................... 174 斯瓦米吉与罗摩南达关于吠檀多和瑜伽的对话......................... 236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