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 认为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存在, 现代化是时代的召唤。通过深刻的理论阐述在当今现代化的时代, 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 与时代携手共进。以“守成创新看传统”为题, 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在今天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需要把握的, 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双向互动, 寻找二者之间的结合点, 形成现代价值引领下的动态平衡。
现代视野中的思想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及其特点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论大一统的秦汉文化
传统思想文化在历的民族凝聚作用
汉代礼治的形成及其思想特征
从“调均”看中国文化的传统
思想家与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刍议
孟子仁义礼智思想的当代意义
儒家文化的历史作用
儒家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
周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荀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三纲五常的文化阐释
《春秋公羊传》的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董仲舒的文化贡献
董仲舒对封建制度文化的整合
董仲舒的政治哲学
董仲舒理想论的文化阐释
董仲舒思想历史作用之我见
董仲舒儒学的精神方向
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
中国思想文化史方思考
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
民族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重建
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
国学与时代精神
国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儒家文化与当代人文精神建设
孔子从道思想与传统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
儒学的现代化与边缘化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
儒家文化经济发展的若路
生态文明与中国文化的思想
“文化综合创新论”的价值与中国文化前景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及其特点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学术界未深入讨论,对于这个核心的特点,人们分歧甚大。本文试图对此做一初步探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哲学
依笔者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哲学。这是因为:
,从哲学的价值能来看,“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哲学,都是该时代、该民族的思想家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思维现行概括结而形成的特定的概念、范畴和思想体系。“人民精致、珍贵的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每一时代、每一民族的哲学发展阶段,是该民族认识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其理论思维水平的标志。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的哲学,它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它从普遍、本质的意义上,表达人们对世界的理论说明。同时,它又对人们的认识活动起着指导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不仅从内部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人们的文学艺术观点、国家观念、法的观点以观念,都受哲学思想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一范畴中,哲学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同理可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古代哲学居于核心地位。
,从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能来看。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学术界众说纷纭。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主要有:着眼伦理本位,关心现实政治,发扬主体意识,富于辩证思维,强调整体观念,偏重直觉思维,流于经学态度,重视人际关系。这些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在伦理价值观念方面,传统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汉书·董仲舒传》),“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的社会心理,是占地位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使人们把道德情操的培养,看得比任何事都重要,宁可“舍生”,也要“取义”。在思维方式方面,人们在评判一个人的言行时,不是看其言行的实际情况和作用,而是看其是否符合早已设定的价值系统。即不行客观的事实判断,而是用价值判断融、替代事实判断。并且,价值判断的依据是道德,用道德评判等同、取代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人们热衷于现实政治。以中国古典文学来说,经世致用是传统的文学观。先秦诸子都反对“人怀其文而忘其用”,强调为现实服务。孔子“兴观群怨”的理论,“温柔敦厚”的诗教,既强调了文学的社用,又规定了文学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在汉代,儒生们主张文学要能够“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要求文学发挥劝善惩恶的作用,为现实服务。唐宋时期,所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说,都是崇尚现用、要求文学服务于政治的典型语言。安石说:“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白居易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诸如此类,都是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价值系统密不可分的,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其指导制约的。
第三,从文化概念和结构来看。文化概念的界定,国内外今无统一标准和结论。但不论人们对文化概念作何种界定,对文化结构和标准作何种划分,也不论其语言风格和表述方式如何不同,但都认为思维方式、民族心理是“文化中的深层结构”,亦即认为哲学是文化的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