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前沿的文化线索出发, 对电影及电子游戏等娱乐跨媒介进行了详尽的理论分析与展望。尝试从电影学、游戏学、传播学、哲学、心理学、叙事学、神话学等多个学科寻求理论支持, 运用历史研究、文化研究、媒介研究、产业研究等多种方法建构起影游跨媒介综合性研究的理论框架。以“媒介融合语境中影游互动共生关系”为题, 立足于媒介融合语境, 从数字技术、内容生产、产业经济与文化权力意识四个层面来深入探讨电影与电子游戏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
总序1
前言5
绪论1
第一章 探寻游戏性:从生物本能到文化基因38
第一节 痴迷游戏:动物本能与“幼态延续”38
第二节 作为方法论依据的游戏哲学44
第二章 从运动控制到视觉沉浸:感官惊奇的数字化转向56
第一节 运动与控制:早期电影与电子游戏的技术驱动力56
第二节 视觉沉浸:数字时代影游的共同技术朝向71
第三章 文本互动:影游跨媒介互文与故事世界建构91
第一节 影游文本互动:文化借势与跨媒介改编91
第二节 可延展的故事世界:游牧星际与幻想田野117
第四章 影游产业超链接:知识扩散与寡头经济141
第一节 产业融合:搭售模式与符号经济141
第二节 资本“神话”:范围经济、寡头市场与全球化策略158
第五章 资本威权与普罗大众的文化权力博弈178
第一节 剩余时间论:监控资本主义询唤知识劳工178
第二节 “平权”诉求:集体智慧与共享经济192
余论:影游共生的未来面向——内爆危机与感知重塑208
参考文献228
参考影片与电子游戏目录256
附录:从“后窗”走向“广场”: 试论电影与电竞的互融叠合 270
致谢284
电影与电子游戏的融合不仅涉及对两种媒介的不同特质的探讨,更牵扯到文本、技术、产业和文化等多个面向,传统的电影理论显然难以适配,因此需要寻求新的方法论支持。本书以“媒介融合语境中影游互动共生关系”为题,立足于媒介融合语境,从数字技术、内容生产、产业经济与文化权力意识四个层面来深入探讨电影与电子游戏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如若要对影游之间互动共生关系的生发进行判定,本书需要讨论的问题包括: 数字科技的到来在何种程度上对电影和电子游戏的技术驱动力与媒介形式产生了影响?IP的跨媒介生产具体体现为哪几种互文形式?内容的跨媒介生产体现出什么样的共性的美学旨趣与文化倾向?影游产业融合的基本驱动力、内在逻辑、具体诉求和重要后果是什么?资本威权与普罗大众争夺文化控制权的权力博弈过程该如何被看待?沿此思路可以继续发问: 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强,将来是否可能出现一种集成性、整合性的终端媒介,地垄断人们感知世界的途径?电影与电子游戏的融合共生,或许会如“蝴蝶效应”般引发媒介形态、文化权力乃至人类与世界关系的重新建构。考虑到上述议题的复杂性,本书尝试从电影学、游戏学、传播学、哲学、心理学、叙事学、神话学等多个学科寻求理论支持,运用历史研究、文化研究、媒介研究、产业研究等多种方法建构起综合性的理论框架。
研究思路方面,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除绪论和余论之外,主体部分由中间四章构成。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绪论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本文的选题缘起与研究范畴。这部分考察了数字技术的到来所引起的新旧媒体边界的消失,并对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媒介融合”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从中总结出这类研究的四个基本面向: 数字技术、内容生产、产业经济与文化权力意识。本书之所以初步判断电影与电子游戏正在发生融合反应,原因在于这两种媒介已经在上述四个领域中显露出较强的互动乃至共生倾向。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这部分首先梳理了电子游戏研究的基本范式,而摆脱文学与叙事学的“殖民”、寻求电子游戏研究的学术独立性等议题构成了此间重要的理论转向;其次,对论述影游互动共生关系的文献和著述进行探讨,主要从文本的相互改编、交互关系的发展历程、美学层面的相互借鉴、媒介形态再生产、文化权力的重新结构等角度展开。第三部分从电影与电子游戏融合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出发,阐述了本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并具体对各个章节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详尽梳理。
第一章为“探寻游戏性: 从生物本能到文化基因”。本章主要从生物学、心理学和哲学层面来探讨人类游戏行为的文化意义。本章共分为两个小节:
(1) 痴迷游戏: 动物本能与“幼态延续”。游戏是一种重要的动物本能,在人类身上,这种生物特性延伸至成人阶段,这类行为不仅是条件反射、环境认知、生存学习活动,更是一种纯粹的娱乐活动。
(2) 作为方法论依据的游戏哲学。游戏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议题,赫拉克利特、柏拉图、康德、席勒、赫伊津哈、维特根斯坦、伽达默尔、德里达、福柯等哲学家均曾对人类的游戏行为做出过阐释,游戏学说的主题也囊括了世界、人性、存在、语言等多个维度,这些话语可以被视为一种方法论依据,构成了重新从历史角度审视电影与电子游戏的理论前提。
第二章为“从运动控制到视觉沉浸: 感官惊奇的数字化转向”。本章从汤姆·冈宁(Tom Gunning)所提出的“感官惊奇”的概念出发,探讨了“数字轴心时代”到来前后,电影与电子游戏发展、互动与共生背后的技术驱动力的转向。本章共分为两个小节:
(1) 运动与控制: 早期电影与电子游戏的技术驱动力。在汤姆·冈宁的理论言说中,电影凭借着感官惊奇建立起其技术吸引力。具体来看,通过机械装置、技术认知与内容呈现三个层面,早期电影诉诸运动的感官惊奇的构建。与早期电影相比,早期电子游戏虽同属动态影像媒介的行列,但却深植于信息论与控制论勃兴的技术语境中。因此,这一新的大众传播媒介/艺术形式既充分借鉴了运动的感官惊奇的要素,又从“媒介功能补偿”的层面建立起专属于自身的控制的感官惊奇。
(2) 视觉沉浸: 数字时代影游的共同技术朝向。数字科技的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电影与电子游戏之间原本存在的技术沟壑。自此之后,这两种大众传播媒介至少是部分地呈现出一种相似的技术发展趋势——层叠与阵列的美学。与此同时,随着不同媒体之间的聚合/融合趋势逐步强化,动态影像媒介之间也表现出“联合作战”的姿态。通过时空泛在化的影像媒介协作关系与文本内部的数字幻境构建,一种应和了数字科技思维的沉浸的感官惊奇正处于型塑过程之中。可以说,数字技术的生发与应用,构成了影游互动共生关系的基本前提。
第三章为“文本互动: 影游跨媒介互文与故事世界建构”。本章以文本内容的跨媒介生产作为重点研讨对象,考察了电影—电子游戏与电子游戏—电影的互文本关系、IP资源二次开发背后的动力机制以及获得跨媒介生产特权的文本所体现出的共性的美学旨趣与叙事模式。本章共分为两个小节:
(1) 影游文本互动: 文化借势与跨媒介改编。电影与电子游戏的跨媒介互文大致分为四种形式: 议题设置、元素移植、思维渗透与跨媒介改编。尽管影游文本互动的形式较为多样,但其背后的内在动力机制却均是通过文化借势的方式寻求来自既有IP的智力支持与营销助力,以期达到降低风险与追求利润化的效果。影游IP跨媒介再生产主要分为线性扩散与双向改编两种模式,前者以来自纸质媒介或者其他艺术形式的源文本作为核心IP,据此衍生出电影改编作品,再从影像文本的基础上生发出电子游戏版本;后者则是指影游原生IP向目标媒介进行输出,依赖创作思维与符号系统的相似之处,达成两种不同的影像运作机制之间的相互借力。
(2) 可延展的故事世界: 游牧星际与幻想田野。“故事世界”的搭建可被视作不同媒介之间协作生产的理想模式,能够获得电影与电子游戏联合开发特权的文本多数体现出相似的美学旨趣,即围绕着超现实的数字环境进行运行规则的设定与型塑,既是一种缔造“元神话”的努力,又是对受众/游历者与文本/新世界关系的能动反映。在叙事模式层面,这种美学旨趣体现为陌生世界的文本导航、游牧英雄穿越与成长故事。更需注意,这类故事世界并非完全与现实生活脱节,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作为验证社会大众对于超人类、后人类的集体文化想象的幻想田野的意味。
第四章为“影游产业超链接: 知识扩散与寡头经济”。电影与电子游戏在产业经济层面的互动以知识扩散作为关键驱动力,以巨型寡头经济组织在全球市场建立起垄断霸权作为重要后果。本章共分为两个小节:
(1) 产业融合: 搭售模式与符号经济。本节着重分析了影游跨媒介搭售背后的产业思维与经济运作机制,在知识扩散的动力作用下,外部力量的注入有利于目标媒介克服封闭的产业结构中作为混乱因子的“熵”的增值问题,理论上甚至可以建立起“耗散结构”的有效循环。在“消费社会”到来后,影游产业的“超链接”型塑是稳固由资本主导的景观、符号拜物教的重要手段。电影和电子游戏欲图实现文本生产与受众接受之间的有效连接,往往需要在银幕形象与观众、玩家之间建立情感依赖。原因在于,影像媒介受众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取符号价值,即对形象亲合的需求乃至对银幕/荧幕身体的想象性占有。
(2) 资本“神话”: 范围经济、寡头市场与全球化策略。在传媒业,寡头资本在建立起垂直整合体系之后,更加倾向于通过对范围经济的追逐来推动产业模式创新与经济效益提升。而且,全球化时代传媒业寡头资本的一个重要诉求就是将外埠空间转变为倾销文化产品的市场。面对跨国资本的文化“殖民”与经济入侵,国内业界巨头们可参考“雁行模式”扭转文化产品贸易逆差,寻求创制能够远销海外的文化产品。
第五章为“资本威权与普罗大众的文化权力博弈”。本章考察了媒介融合语境下资本威权对于文化权力的独占、垄断与普罗大众的文化权力意识觉醒之间的冲突。本章共分为两个小节:
(1) 剩余时间论: 监控资本主义询唤知识劳工。随着监控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传媒业资本威权力图通过监控式“销售未来”的生产模式的建构与大数据思维的应用,将受众绑缚在更为稳定的影像内容生产与消费结构中。传媒业资本威权的意识形态阴谋在于通过文化商品对娱乐时间的占据,将受众的消费行为转化为特殊形式的劳动。在此过程中,受众的身份则被“异化”为另类的知识劳工,文本接受行为的实质也异变为观众、玩家利用娱乐时间为资本威权生产利润的活动。
(2) “平权”诉求: 集体智慧与共享经济。面对现代生产系统“极权性的扩张”,受众们共享文化生产与解释权力的意识开始觉醒,他们通过“集体智慧”的形式形成了弱势者联盟与抗争性力量,又通过文本盗猎的方式达成了群体性的文化狂欢,并且由此获得了与传媒业寡头资本进行协商、对话的权力。在共享经济的型塑过程中,传媒寡头对版权的独占与普通受众尝试分享文化权力的冲突进一步加剧。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将对未来社会中文化权力归属产生深远影响。
余论部分尝试对影游共生螺旋的未来走向展开预判。在资本寡头主导乃至决定媒介融合时代技术发展、文化想象乃至受众身份的同时,社会大众更需警惕“内爆”危机的到来。或许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将出现一种整合性的媒介,能够阻断人们感知世界的多种途径,从而达成“超真实”的影像对现实生活的替代与偷换,甚至将影响未来社会中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因此,人类必须在推动影游互动共生的过程中保持自我警觉,由此避免被媒介所控制的风险。
在资本力量构建版权经济的努力下,影游媒介关系由异业竞争转向共融竞合,但始终未能克服低效联动问题。作为一种解决思路,电影与电子游戏正经由产业要素的大规模流动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建立起紧密联系且互促互进的共生系统。本书立足媒介融合语境,从数字技术、内容生产、产业经济与文化权力意识四个维度,探讨电影与电子游戏由“影游联动”向“影游共生”的互动关系变化,预见新型融合主体的生成逻辑。进而,本书提示人类必须保持对媒介共生引发内爆危机与感知重塑的警觉,以避免媒介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