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这一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 并被作为行为准则之一。历代都继承了重“耻”的传统, 把“明耻”视作知人论世的准则, 而“无耻”则是使人无地自容的唾骂之辞。大到治国平天下, 小到修身齐家, “耻”几乎已是衡量是非、忠奸, 曲直的一个标尺, 也是鼓舞人们挺身而立的力量。《中国古代文化·明耻篇》分为正篇、附篇两部分。选录了45个与“耻”有关的典型人物: 正篇为明耻者23人, 既有世人称颂的伯夷、叔齐、苏武、杨震、周处、祖逖等人, 也有鲜为人知的段秀实、郑思肖、杨继盛等; 附篇为无耻者22人, 既有遗臭万年的赵高、隋炀帝、秦桧、慈禧等人, 也有揭露其丑恶的邓通、石崇、李林甫等人。作者选取的这些例子, 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可资借鉴的“人镜”, 通过他们反映出来的“耻”观念, 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明耻者让人见贤思齐, 无耻者不仅令人唾弃, 还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来新夏(1923—2014年),浙江萧山人,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学、目录学、方志学等研究被学界,称誉为“纵横三学”学者。1946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历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主任,《博览群书》《社会科学论坛》及《寻根》杂志编委,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名誉会长等职。编著有《北洋军阀史》《古典目录学》《方志学概论》《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和《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等。
序说
正篇
舍利取义的伯夷、叔齐 / 002
功成身退的介子推 / 006
仁智节俭的晏婴 / 010
卧薪尝胆的勾践 / 017
坚贞不屈的苏武 / 022
“强项令”董宣 / 029
昏夜拒金的杨震 / 035
知耻自新的周处 / 041
闻鸡起舞的祖逖 / 045
重视家教的颜之推 / 050
佐治仁爱的长孙皇后 / 054
流芳千古的颜真卿、颜杲卿 / 059
忠义智勇的段秀实 / 064
满门忠烈的谢枋得 / 069
碧海丹心的郑思肖 / 073
誓死守节的方孝孺 / 078
大义斥奸的杨继盛 / 083
少年英雄夏完淳 / 087
行己有耻的顾炎武 / 094
烧车御史谢振定 / 100
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 106
抗日英雄柯铁 / 112
蹈海取义的陈天华 / 117
附篇
贪婪误国的伯嚭 / 124
陷害同窗的庞涓 / 129
指鹿为马的赵高 / 134
吮痈求宠的邓通 / 140
酷虐枉法的杜周 / 143
祸国殃民的“十常侍” / 146
反复小人吕布 / 153
奢靡挥霍的石崇 / 159
残暴肆虐的隋炀帝 / 162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 167
利欲熏心的杨国忠 / 171
“长乐老”冯道 / 175
“儿皇帝”石敬瑭 / 178
“六贼”之首的蔡京 / 182
傀儡皇帝刘豫 / 187
残害忠良的秦桧 / 192
“九千岁”魏忠贤 / 197
趋炎附势的阮大铖 / 202
有才无行的钱谦益 / 206
诡诈作伪的是镜 / 213
白河辱国的琦善 / 218
卖国太后慈禧 / 225
舍利取义的伯夷、叔齐
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这是唐代文豪韩愈所写《伯夷颂》的一段。它热情地讴歌了商朝末年伯夷明耻守节的高尚情操。伯夷、叔齐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受到后人如此地崇敬和赞扬呢?
伯夷、叔齐是亲兄弟,复姓墨台。伯夷名允,字公信; 叔齐名致,字公达。伯、叔是排行,即长与三之意。夷、齐是他们死后,人们根据他们的行事和为人所起的尊号。他们的父亲名初,字子朝,是商朝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县南)的国君,生前立小儿子叔齐做了太子,他死后,叔齐认为自己不该继承王位,这是父亲的偏爱,于是执意要把王位让给大哥伯夷。伯夷也很贤达,坚决不肯接受,说这是父亲的遗命,不能违背。兄弟俩你辞我让,谁也不肯即位,他们把争夺权位看作是一种耻辱,宁愿舍利,也要取义。,双双离家出走,国人无奈,只得让叔齐的次兄当了国君。
当时,正是商纣王统治时期,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才力非凡,据说能够空手与猛兽格斗,狡诈足可以拒绝劝谏,并能用言辞掩饰自己的错误,还不断发动对周围部族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贪饕无厌,向人民横加摊派;又好酒乐,嬖爱妇人,过着腐朽的生活,使人民不堪忍受。为了的反抗,维持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他创造了许多的酷刑,如炮烙、灭族、剖腹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各种矛盾都达到了空前尖锐的程度。
这时,活动在西北的周族,在西伯即周文王的领导下, 谨守祖业,内修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士,立志灭商。伯夷、叔齐听说后前去投奔。当他们到达那里时,周文王刚好死去,文王之子姬发做了周的国君,即历史上的周武王。他遵照父亲的遗训,兢兢业业,积蓄力量,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便开始了灭商的战争。伯夷、叔齐认为:武王所讨灭的虽是施行暴政的商纣王,但这是一种不合乎君为,而且文王的丧葬尚未完成,不应出兵。所以,当武王载着文王的木主(牌位)大举伐商时,伯夷、叔齐兄弟便拉住武王所坐战车的马头,激动地谏诤武王说:“父亲去世不进行安葬,反而发动战争,这样做能叫孝吗?以臣子的地位征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武王左右的卫士想要杀死他们,姜太公说:“他们是仁人义士,把他们搀走吧!”武王在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之战中,大败商军,纣王见大势已去, 就自焚而死。
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忠、孝、仁、义的社会,一个违反伦常的世界,他们耻于活在这个世上。于是, 就跑到了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南)隐居起来,决心不吃周朝的食物,几天之后便病倒了。临终前,他们留下了一首非常悲哀的诗篇: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意思是:我们登上北方的首阳山,去食野菜度日。周使用去取代殷这个残暴政权,而却不自知所作所为是不对的!圣人神农、虞舜和理想的夏王朝,为什么一瞬间就消逝了呢?哪里是我适当的归处?唉,命运多舛,不如死了吧! ,兄弟二人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中。
他们这种迂腐的做法,固不可取;但是,他们耻于争权,恪尽自己操守的精神却如江河行地,似日月经天,千百年来,始终作为洁身守道的榜样,鼓舞着炎黄子孙舍利取义, 喋血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