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发展创新篇、思想掇英篇和大师风采篇三个篇章, 呈现了近年来清华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取得的若干学术成就和重要思想成果。我们希望能以这些奋战在文科建设-线的清华学者的心得体会, 传递人文思想, 也愿这些思想的火花, 能够穿透校园、影响社会、撒向世界, 影响和启发每一位人文行者的心路历程。
去年秋天,在清华大学文科工作会前,时任校长邱勇
院士和部分文科教师进行了一次座谈。邱校长对大家的发
言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并提议将老师们的发言稿进行系
统的梳理,集结成册,取名为《清华人文思想者》,主要是
展现近年来清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者们的思想成果。我
们深受鼓舞,随即由学校文科建设处牵头着手筹备了本书
的编撰工作。
笔者回溯办学历史,清华虽以理工科见长,但自建校起
就有悠久而丰盈的文科传统,形成了“中西融会、古今贯通、
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人文学术殿堂群星璀璨,既有梁
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国学导师,又有闻一多、
朱自清、冯友兰等享誉世界的人文大师。他们开风气之先,
兼具中西学术之优长,不仅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作出了突
出的贡献,而且为清华营造了浓厚的人文学术氛围。
水木清华,人文日新。20世纪80年代,清华开始恢复
文科,一方面继承辉煌的文科历史;另一方面发扬新一代
文科学者的创新精神,推进新的文科建设,先后成立经济
管理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与传
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研究院、五道口金融学院、
人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等十多个教学科研机构,取得了
引人瞩目的发展成就。近年来,清华充分发挥多学科汇聚
和文理工医交叉的优势,以推动学科整体发展为目标,以
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跨学科学术研究为内核,重点在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
改革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
整体上看,文科发展为学校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与通
识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人文清华”讲坛启动、文科资深
教授制度建立、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成立、古文字
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启动、艺术博物馆落成开放、科
学博物馆筹备试展,一大批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文化成果陆
续诞生。从学校点点滴滴的变化中,我们可以自豪地发现,
在文科发展润物无声的滋养下,清华形成了更人文的校园
氛围。
在清华建校110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
学考察时指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站在
文科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我们组织编辑了这样一本文集,
收录了20余篇文科教师的发言稿和对8位文科领域资深学
者的采访特稿。全书总字数不到10万字,篇幅虽然不长,
却凝结了多位清华文科学者的心血与智慧。
本书分为“人文·发展创新篇”“人文·思想掇英篇”和“人
文·大师风采篇”三个章节。前两章囊括了清华文科资深
学者、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老、中、青”三代文
科教师的发言,既体现了他们对于清华文科育人理念、教
师队伍、学科发展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也展现出清华文科
建设中“代有才人出”的传承与创新。第三章则是聚焦当
代文科的“大先生”,即清华文科领域资深学者的故事。从
一篇篇生动的人物访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潜心立德
树人、钻研学术前沿、心系家国发展的宝贵品质,领略到
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瞻远瞩、勇开新
局的初心使命。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
的讲话中提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
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
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
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
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进程中,清华能否为
国家和社会贡献一份重要力量?能否产生“清华学派”?
清华人文学者们能否定义并回答一个个时代之问?本书中
的诸位学者以及他们的思想成果,给出了一个初步的答案,
也值得未来和学界同人、后辈学子们一道去探索、去追寻。
面向未来,学校制订了《“十四五”文科高质量发展行
动计划》,我们将围绕新的目标定位,更创新、更国际、更
人文,更坚定自信、更开放从容,努力建设最能够体现中
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清
华文科。
本书呈现了近年来清华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取得
的若干学术成就和重要思想成果。我们希望能以这些奋战
在文科建设一线的清华学者的心得体会,传递人文思想,
也愿这些思想的火花,能够穿透校园、影响社会、撒向世界,
去启发和引领每一位人文行者的心路历程。
《清华人文思想者》编写组
2022年6月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