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末中国教育学的研究专著, 作者以1901年至1911年为切入口, 系统呈现了这一时期的教育学状态及发展状况。清末作为中国教育学的起步阶段, 其”学”与”术”的分野有其特殊的时代烙印。就其引进的目的来说, 现代教育学是作为致用的”术”而引进的。以”用”为目的、西倾的学术心态, 是清末中国教育学的基本状态。重建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呈现教育学登陆中国时的历史状态, 对于理解和把握中国当下的教育学问题, 具有参考价值。
一、学术史的梳理·
二、研究潜力与方向·
(一)史料的发掘
(二)研究方法
**章从“教育”到“教育学”:清末国人教育学观念的演变
**节国人“教育”观念的演变
一、“教育”的起源
二、1**纪90年代:“教育”概念的局部流传
第二节从“教育”到“教育学”
一、甲午战败后,师范教育议论初现
二、1901年:“教育学”走向前台·
第三节清末“教育学大众”的教育议论
一、“德育”“智育”“体育”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形成
二、《大公报》中的教育议论
第二章资治与育才:教育制度中的教育学
**节“新政”:从专制到立宪
第二节《江楚会奏》对教育学的影响
一、《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二、教育学为师范学堂必修课成为共识
第三节《奏定学堂章程》对教育学的规定
一、《学务纲要》对兴办师范学堂的经验推广
二、各级学堂章程对教育学的规定
第四节预备立宪时期的教育舆论
第五节学部对教育学的规范
一、学部注重教育管理人员的教育学素养
二、学部对师范学堂课程内容的规范
三、小学教员检定对于教育学传播的影响
四、单级教授*的推*
第三章教育学教科书的文本与学派
**节各种类型的教育学教科书
一、各群体编译教育学教科书的动机
二、各种类型教育学教科书的成书经过
三、教育学教科书的共同问题
第二节赫尔巴特教育学的传播
一、在中国的赫尔巴特教育学
二、中国赫尔巴特教育学**的两条路径
三、**中的地域差异:湖北与直隶
第三节清末民初赫尔巴特教育学的中国面相
一、不统一的译名:“赫尔巴特”的中国称谓
二、《教育世界》及教育世界社对赫尔**及赫*巴特教育学派的译介
三、赫尔**及赫*巴特教育学派在中国流传的主要载体:教科书
四、清末民初国人对赫尔巴特教育学的理解和研究
第四章清末教育学的“学”与“术”
**节教育学之“学”与“术”的混杂
一、清末新政时期的“学”与“术”
二、作为“术”**的教育学
三、**的教育学中的“学”与“术”
四、西方教育学之“学”在中国
第二节中国传统教育学术的断裂与承续
一、中国传统教育学术制度层面的断裂
二、中国传统教育学术的承续
第三节承续中国教育学术传统的可能:中国教育史研究的中国起源.
一、“中国教育史”出现的必然*
二、“有物即有史”:陈黻宸及其弟子的“禹域教育史”研究设想
三、“民史”中的教育史研究设想:邓实的《教育史叙》
四、“藉西学*明中学”:刘师培的《教育学史序》
五、“欲定教育制度,当先研究教育史”:黄绍箕草拟的《中国教育史》
六、这代学人眼中的“中国”和“教育史”
结语
附录
一、本书所涉教育学教科书目录·
(一)《教育学》目录
(二)《教育学教科书》目录
(三)《教育原理》目录
(四)《垤氏实践教育学》目录
(五)《教育学原理》目录
(六)《教育学讲义》目录
(七)《教育学》目录
(八)《教育学教科书》目录
(九)《教育学》目录
(十)《新编教育学讲义》目录
(十一)《教育学讲义》目录
二、教育丛书初集目录·
三、教育丛书二集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绪论20世纪初,作为现代学科的教育学传人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教育学在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人类的教育存在为共同研究领域的、且具有内在关联的教育学科群”①,有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承袭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诸如“**”情结,“编教材”情结,原创*研究不足等。对中国教育*的发展*程进行冷静检讨和深刻反思,成为教育学科提升学术水平、实现新的历史飞跃的重要前提。由于中国教育*的早期*史形态往往先人为主地影响了其后来的发展方向,追其本、溯其源,显得格外重要。1901年一1911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学的奠基阶段。考究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呈现教育学登陆中国时的历史状态,对于理解和把握中国当下的教育学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学术史的梳理民国时期,每逢中国教育学科遭遇非议,便有教育学者对教育*在中国的*程进行盘点。主要有方惇颐《现代教育研究的演进及其趋势》,姜琦的《从欧美日本的教育研究方法说到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的状况与趋势,以及《中国教育哲学底派别及今后教育哲学者应取底态度与观察点》等。民国时期教育学家的这些文章不是专门研究清末教育*的*史,且大多对清末教育学的发展状态持否定态度,方惇颐认为:“我国在前清兴办新教育以前,根本没有把教育当作一种专门的研究,即使对于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有所主张,也*非由各*观察点中演绎出来罢了。自从废科举兴学校以后,在学制方面直接抄袭日本,间接抄袭德法,教育学说方面也不外乎海尔巴脱的学说及其五段教学法而已。”姜琦亦持类似看法。他们虽未以研究的态度专研清末的教育学发展状态,但他们对清末教育学的态度和持论,长期以来几成学界共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和教育学术的恢复和发展,为了加强教育科学的“自我意识”,通过梳理知识史来确立教育学的自我意识,消除教育理论言说失语的迷茫,成为中国教育学界比较明确和一致的追求。教育学史的研究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80年代末以来,形成了一批颇具学术功力的专著和**,它们以专代、断代、通论或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形式,反思着教育学的概念范畴、理论问题、知识结构、系科设置等的历史变迁和历史问题。通过丰富的历史反思,我们过去教育论说中作为当然前提的概念、框架等现在有了问题,需要在知识与社会的密切关联的历史变动中,界定其在知识版图上的特定意义和功*。涉*清末教育学发展状态的研究,霍葆奎,叶澜、陈桂生、肖朗、侯怀银、周谷平等学者及团队皆有颇具影响的研究。主要有周谷平的《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杭州大学1991年博士**),郑金洲、翟葆奎的《中国教育学**》,金林祥的《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侯怀银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思》(*东师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