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立楠的《大宛其的春天》收录了《大宛其的春天》《猫眼》《黑猫会飞》《猎手》《隐匿》等多篇经典小说作品, 作品展现了边塞地区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村生活图景; 还有部分是书写作者在小说创作道路上对文本内容、外在形式等多方面探索和实验的精神体现, 以及对意义、时间、记忆、真相等问题的思考。他的小说总能以轻灵的方式创够先锋的睿思, 以曼妙的姿态迎合后现代的挑战。在他这里, 那些令人难以卒读的后现代文风变得晓畅易懂, 耐读可亲。
在黔南的很多作家中,也许是地域环境的限制,文学来源于生活做得很到位,在高于生活上却很难突破,夏立楠在这一点上令人刮目相看。
他是建国以来第一个在《人民文学》发表小说的黔南作家。
作者拥有在新疆小镇、贵州农村、现代都市生活的多重经验,本作中他以一颗质朴之心,去理解那些闪烁在记忆里的情感和感受。以他对现实有较好的洞察力,并能给予文学意义上的表达。作者有较好的文本意识,善于对文本结构进行把控和建构,他小说里的荒诞性与写实性相互交织,更增加了写作的力度。这无疑是他对现实生活认真关照、对虚拟世界进行诡奇幻想的结果。
夏立楠,1990年生。贵州大方人,曾生活于新疆,现居贵州龙里。中国作协会员。作品曾发表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上海文学》《江南》《清明》《大家》等期刊,并被《小说月报》《长江文艺·好小说》等期刊选载。出版小说集《粉底人》。作品曾获首届贵州省文学奖,第三届华语科幻文学奖。
记忆陷阱
猫眼
黑猫会飞
猎手
隐匿
大宛其的春天
春河
去塔什伊开克村
尘事
我的喀普斯朗河
2019年4月23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人类学社会科学和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詹姆斯接到一个陌生来电。通话中,一名自称邵文勤的旅澳华籍作家向其咨询目前科学界是否有先进技术,能帮其抹除和规整2019年部分记忆。这段记忆已经严重影响到他的生活起居,可能下一步还会危害到他的身体健康。在听完邵文勤的大致讲述后,詹姆斯既好奇又无奈,经多方打听,目前科学界对这种人类记忆修复工程的技术尚未实现攻关,不过,出于关心,詹姆斯还是安排了他的学生夏立楠与其沟通。夏立楠通过数月时间,将邵文勤的遭遇进行梳理,后撰写了一篇名为《记忆陷阱》的小说,据他称,这篇小说基本还原了邵文勤的遭际,但这篇小说经发表后,受到争议,内容如下。
一
夕阳的余晖静静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水天交接的地方,是逶迤起伏的山峦,有几只白色帆船停泊在周围。他将自己推到落地窗前,就在刚才,他看完了那部名为《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电影,电影勾起了他年少时往事的记忆。他不知道,记忆里中国北回归线附近的那座小镇,是否还生活着一位扎马尾辫、面容姣好、笑容恬静的姑娘。她或许已步入中年,或许膝下绕子,这些,都是他无法看到的。2008年春天,一场大雪掩埋了一切。回想往事,恍如隔世,他甚至未能想通,当初是怎么踏上去往异国他乡的路的。
现在,他拉上窗帘,回到书房。他又想写作了,强烈的书写欲望涌上心头。他想,他必须完成一部短篇小说,用于纪念那段峥嵘岁月,纪念远去的爱情。这篇小说就取名为《初恋》吧。在这篇小说里,他将故事的原发生地—北回归线附近的小镇改换了地标,移至澳大利亚位于南回归线附近的一座小镇,起名为奈克镇,他还将男女主角的名字换成英文。写作过程比想象中的顺畅,或许是亲身经历,或许早打好腹稿,他的速度惊人,凌晨三点的时候,初稿已经完成。此时睡意袭来,他需要休息了。走出书房后,他进了浴室,洗了一个澡。每次洗澡,他都比常人困难,他需要支起放在门后的拐杖,歪歪斜斜地走到喷头下。为了方便拿到洗发水、香皂,他早在装修房屋时就同师傅交流过,所有设施的安装都需结合他的身体条件。毕竟,对于一名独处的残疾人来说,自理确实不易。
冲完澡后,他全身清爽无比。他将自己推向卧室。多少年了,他不能像常人一样上班,只能靠文字生存。还好,他的作品备受读者青睐,且在业内深受好评。人们对他作品的评价颇高,既保证了纯文学的严肃性,也兼容了类型文学的可读性。他的读者很多,仅版税和稿费就足够他过着安稳殷实的生活。不过,由于身体原因,他几乎是很私密化地写作,不接受任何采访,不参与任何售书活动。
夜凉如洗,他看了看墙上的钟表,已经凌晨三点半。他将自己推到床边,翻身上床,熄台灯后,和衣睡下。此时,这座叫作昆士兰州的滨海城市也静谧下来了。不知不觉地,他进入了梦乡。这里已经不是澳大利亚,而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某处民族村寨。
他穿着一身少数民族服装,和很多人走在下山的小路上。梦里,他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他们像是去赴一场盛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又像不是。总之,他是漫无目的地行走。当来到一座村寨时,他看见很多中年汉子正围着村口的一棵大榕树,有人站在中间,挥着手,不知道说什么,有人环抱着手在外缘看热闹,还有人嘴里叼着烟。许久,不远处来了一群人,他们手里、肩上、腰间全是麻绳,这些麻绳被丢在榕树下。原本围着的人开始凑到一块儿,他们正在领取麻绳,像是要去干一件大事。他不知道是什么事,也跟着凑了过去,排到他的时候,他也领了一捆麻绳,麻绳挎在他的肩上。他跟着人潮往前走,他问身边的一个年轻人,这是要去哪里。年轻人像是没听到,低头走自己的路,抽自己的烟。
顺着乡村小路一直向前走,人们来到一片杉林。摆在眼前的,是一栋木屋的框架,框架已经搭造完成。他明白了,他们是来帮人支房子。杉林四周围满了人,有抽旱烟的老人,也有抱着孩子看热闹的妇女,还有些手里拿着鞋底,边纳鞋底边凑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