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11月 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2021年 9月 22日,为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 (20212035年)》(以下简称 《纲要》),《纲要》强调要 构建响应及时、保护合理的新兴领域和特定领域知识产权规则体系。建立健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智慧医疗是智能穿戴、云处理、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传统医疗行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医疗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成果。智慧医疗作为一种融合多项新技术的全新医疗体系,因人类对自身健康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重点部署和大力发展的新兴科技领域。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智慧医疗在破除医疗资源地域限制、提供实时便捷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凸显,吸引了大量企业投入研发,不断产生的创新成果带来了专利申请量的快速增长。由于智慧医疗技术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医生和患者,多以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或 健康管理为主要目的,因此,对智慧医疗的创新方案,特别是涉及智慧医疗的创新方法寻求专利保护时,如何避免保护主题因属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范畴而被排除在专利权之外,常常成为困扰创新主体的难题。同时,随着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机器人自适应操控等技术手段越来越智能化、人性化,不仅智慧医疗的专利保护客体问题更加凸显,创造性的判断也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因此,为了更好地回应创新主体及相关从业者的需求,促进该领域专利质量的提升,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内相关领域专业人员组成的编写团队围绕智慧医疗领域的焦点问题,搜集、翻译并整理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并结合大量实际申请案例,经严谨细致的比较分析,梳理了审查思路,总结归纳了审查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应遵循的逻辑,编撰完成本书,旨在诠释现行 《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框架内涉及智慧医疗相关技术的审查理念和判断思路。
本书梳理了智慧医疗的技术架构、技术发展历程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医疗方法可专利性判断的难点问题,在对照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审查规则的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阐明了我国专利审查实践中对相关问题的判断原则和判断思路,进一步探讨了未来某些医疗方法可专利性的可能发展趋势。在医疗方法的可专利性方面,本书重点放在智慧医疗应用较为集中的涉及智能诊疗 (包括医学专家系统、智能监护)、医疗机器人 (包括胶囊内窥镜、手术机器人)和医学美容三个方面的方法权利要求的分析上;在创造性判断方面,重点则放在以检测或治疗实施部位限定为特征,以方法、参数、功能性限定为特征,以通用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为特征和以图像显示为特征的四种产品权利要求的分析上。
本书以案说法、以点带面,编写人员结合多年的审查实践对相关问题提出一些思考,期望能为读者带来有价值的参考和帮助,为健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提供借鉴和参考。由于编写人员水平有限,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和见解还存在不足,希望读者能够提出更好的建议。
附录对本书第1章重点介绍的智慧医疗的若干热点应用领域的专利申请状况进行分析梳理,帮助相关人员更加清晰地了解目前的专利申请热点,把握未来专利申请方向。其中,包括附录 A和附录 C在内的中文和外文专利数据检索截止日期为 2021年 6月 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