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由此中国司法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以审判为中心认罪认罚从宽捕诉一体等改革相继推出。这些改革使得一些传统的诉讼原理和诉讼制度不再具有适用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如何构建符合我国法治特色的新理论、新制度,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书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立足我国当前的法治实践,就司法体制改革中刑事诉讼法相关内容展开理论与适用研究,以期对我国法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叶青
法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华东政法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兼任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法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
主要研究领域为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当代法治与司法制度。主讲中国刑事诉讼法学、中外刑事诉讼法学专题研究、证据学专题研究、中外证据制度比较研究等课程。马工程《刑事诉讼法学》编写组专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著有《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刑事诉讼证据问题研究》《刑事审前程序诉讼化问题研究》等著作;参编《辞海》《刑事诉讼法学》等工具书、教材1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项,委托项目1项,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法学会等省部级研究项目20余项。
绪论: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40年
一、刑事诉讼法学教材的建设
二、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与创新发展的缩影:专著与论文
三、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发展:原则和制度
四、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体系的深入:解读、拓展、实证、鉴别与国际化
五、诉讼理念的传播与普及
六、结语: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研究
第一节 英美陪审制兴衰考
一、神旨还是王制:对陪审制起源的探讨
二、治理需求:陪审制的推开
三、角色蜕变:从地方见证人到证人聆听者
四、司法枷锁:对陪审团的早期控制
五、法律与事实:职能的划分
六、法制继受:新大陆上的陪审团
七、为宪法权利而斗争
八、坠落云端:从民权守护神到事实审查人
九、余论
第二节 英国普通法中的司法公开制度
一、历史渊源和理念览析
二、普通法中的庭审程序公开
三、普通法中的司法文书公开
第三节 英国《大宪章》成因考
一、1215年的危机:英国《大宪章》的签订
二、催生英国《大宪章》的政治因素:从征服者到无地王
三、催生英国《大宪章》的宗教因素:教皇、大主教与教会法
四、催生英国《大宪章》的财税与司法因素:领主的义务与国王的欲壑
五、《大宪章》:难以复制的英国特色?
六、结语
第二章 刑事证据与证明研究
第一节 中国刑事证据制度体系的优化
一、我国刑事证据制度体系现状分析
二、证明标准规则体系的不足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系的不足
四、证据制度体系优化的本质、目的与背景
五、证据制度体系优化的基本构想
六、结语
第二节 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中国意义
一、我国刑事证明标准中的排除合理怀疑
二、何为怀疑及如何合理的传统思路解构
三、排除合理怀疑与无罪推定结合的现实意义
四、排除合理怀疑的远期前景和作为一种证明方法的跟进与突破
五、结语
第三节 同步录音录像扩大适用的证据困惑与障碍破除
一、问题的提出: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背景展开
二、同步录音录像适用的证据困惑:现实中的障碍
三、同步录音录像适用的障碍破除
第四节 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中侦查人员的程序性被告身份
一、问题的提出
二、侦查人员身份定位的应然转变与实然偏差
三、身份偏差的原因分析与实践
四、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诉讼化和独立化发展方向
五、结语
第五节 共犯陈述的信用基础及规则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利害关系:共犯不被信任的原因
三、质证权:重建共犯信用的基石
四、补强规则:撑起共犯信用的栋梁
第三章 认罪认罚从宽程序研究
第一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检察机关沟通之维
一、沟通: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程序正义的底线要求
二、程序正义标准检视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检察机关的沟通问题
三、程序正义指引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检察机关沟通的完善
第二节 轻罪刑事政策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司法适用程序研究
一、轻罪刑事政策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密切关系
二、轻罪刑事政策检视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司法程序适用问题
三、轻罪刑事政策指引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司法适用程序完善
第三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逻辑展开
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意义阐释
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价值论辩
三、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重要问题
第四节 认罪认罚从宽的程序性推进
一、认罪认罚从宽推进的程序价值
二、认罪认罚从宽推进的程序理路
三、认罪认罚从宽推进的程序内容
四、认罪认罚从宽推进要防范的程序疏漏
第五节 我国重罪协商相关问题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重罪协商的制度现状
三、重罪协商的正当性分析
四、以权力权利交互说为理论依据
五、重罪协商的本土化发展
六、余论:探索重罪协商的权力权利交互模式
第六节 反思认罪认罚从宽的路径依赖
一、问题的提出
二、历时性回顾:我国控辩协商的变迁历程
三、渐进式变迁:我国控辩协商的演变逻辑
四、权力主导:我国控辩协商的路径依赖
五、权利关照:认罪认罚从宽的实践路径
六、结语
第四章 监察体制改革研究
第一节 监察机关调查犯罪程序的流转与衔接
一、监察立案前初查程序的并行运作
二、正式调查中的法、纪界限与分工
三、监察留置的操作实践和程序衔接
四、监察程序向刑事程序过渡的流转环节
第二节 《监察法》中的独立监察程序问题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监察法》中的监察程序
三、监察程序之独立性
四、独立监察程序之价值蕴含与完善构想
五、结语
第三节 职务犯罪双轨调查体系构造及改革展望
一、职务犯罪双轨调查体系的形成
二、双轨调查体系的内部结构性问题
三、双轨调查体系的改革思考
四、结语
第四节 监察委员会案件管辖模式研究
一、引言
二、监察管辖模式的基本内容
三、监察管辖模式的影响因素
四、监察管辖中的难点及解决
五、结语
第五节 检察机关审查起诉与监察委调查案件的程序对接问题
一、法律制度中的程序对接:以强制措施的适用为视角
二、法律盲点中的程序对接:以辨认的证据审查为视角
三、法律冲突中的程序对接:以认罪认罚从宽的适用为视角
四、法律交叉中的程序对接:以有效控诉为视角
第六节 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应当坚持以审判为中心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监察体制改革与审判中心改革的契合点
三、监察体制改革与审判中心改革的侧重点不同
四、监察体制改革对审判中心改革的影响
第七节 监察赔偿义务机关的认定问题研究
一、问题与路径:在国家赔偿体系中确定监察赔偿义务机关
二、同级党委负责人审批案件及侵权赔偿责任承担方式
三、监察机关作为适格赔偿义务机关的相对独立评价
四、两个以上机关共同行使职权的赔偿责任分配
五、结语
第五章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研究
第一节 以审判为中心的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实践思考
一、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的诉讼价值
二、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的证据裁判操作规程
三、保障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相关保障机制
四、结语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以审判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一、以审判为中心不能理解为以审判阶段为中心
二、以审判为中心不能理解为仅对定罪证据必须经过审判确定
三、以审判为中心,法官的角色定位应适应我国的现实需要
四、以审判为中心,必须按照审判的逻辑实现证明的目的
五、对实务部门的考绩也应服务于以审判为中心,以厘清三机关关系
第三节 刑事拘留和批捕的定位与完善
一、问题的提出
二、拘留权的实质定位是羁押决定程序,而非到案措施
三、批捕权的实质定位是预审程序,而非羁押决定程序
四、改革进路与完善措施
第四节 未成年人案件羁押率问题的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二、羁押的对象
三、羁押的目的
四、羁押的社会调查
五、结语
第五节 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再探究
一、再议值班律师的法律定位
二、值班律师法律帮助的实质化
三、兼顾值班律师的法律责任与补偿机制
第六节 贯彻庭审中心主义之困境与解决路径研究
一、庭审中心主义概述
二、我国贯彻庭审中心主义所存在的困境
三、清除障碍,保障庭审中心主义的贯彻和实施
第六章 刑事诉讼法学新发展研究
第一节 轻罪刑事政策背景下速裁程序构建问题研究
一、刑事速裁程序演进的三个价值取向
二、刑事速裁程序预期价值的实践检视
三、轻罪刑事政策背景下速裁程序的完善
第二节 捕诉合一办案模式的理论反思与实践价值
一、重提捕诉合一的时代背景
二、既有分歧意见的理论审视
三、试点探索经验的规范分析
四、完善捕诉合一的若干建议
第三节 控辩协商模式的问题及转型模式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当前控辩协商模式的双重问题
二、确认核准模式的基本特征
三、确认核准模式的正当性困境
四、确认核准模式的现实性困境
五、商谈审查模式的改革设想
六、结语
第四节 智慧治理的时代面向与挑战
一、智慧治理的时代面向
二、智慧治理面临的新型挑战
三、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应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