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思:审美创造的基点》一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作者学术视野开阔,对中外文艺理论、美学理论都很有研究。本书不仅探讨了神思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源流嬗变,而且从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角度比较并阐述了中西方学者对这种特殊艺术思维的本质、发生及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的全方位探讨,论证极为严密,分析令人信服。
本书此前曾以英文形式在国外出版,此次以中文形式在国内出版,对于从事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中外艺术理论比较的学者、研究者来说有较高学术参考价值,其中对于艺术媒介的研究为学科的zui新理论命题,对于相关领域研究者极具学术启发。同时本书也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美学、中外艺术理论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本套丛书中的每一种,均是作者对某一个或者一组思想文化术语的深入阐释。作者依托历史文献资料与学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以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或代表性著作、观点为线索,详细考察该术语在中华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源流嬗变、历史语境、语义脉络、思想影响、现代价值,让读者对中华思想文化中的一些重要范畴、概念或思想命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
前言
《神思:审美创造的基点》能作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丛书 的第一辑在外研社出版,于我而言,当然是喜出望外。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本身就是一件特别值得关注的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以下简称术语工程)作为国家级重点工程,截至2022年初,已经按计划出版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系列丛书110 辑。现在以术语个例作为丛书,说明这个术语工程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作为丛书的作者,我本人进入术语工程 的时间较晚,算是半路出家。而神思 作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以下简称术语),资历却是早得很。南朝宋画家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提出万趣融其神思。南朝梁史学家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列传》中提出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认为神思是文学创作的出发点。真正把神思作为文学创作的一个根本问题、作为一个文论范畴进行系统论述的,那就是南朝梁文论家刘勰了。遍观中国文论史或美学史,像刘勰这样对神思作全面系统论述的,未之有也!因此,我的这本小书,主要是以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为研究对象,其他只是涉及而已。
纵观中国古代文论或艺术理论,用神思这个术语的频次并不算多,比起意象意境形神言意之类的要少,但如果从对于美学思想的意义来看,神思的重要性却是不可小觑的。这是因为:第一,《神思》作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其地位是名副其实的,它并非仅是讲创作思维的发生,而是论述关于艺术思维的全过程,可以认为,创作论的其他篇章都是《神思》的展开与细化;第二,《文心雕龙》全书并非都是讲艺术性的文学创作的,有许多是属于应用文体,而神思则是艺术性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或者说是审美的文字作品。文艺理论家王梦鸥先生作过这样的区别:所谓文学者,不过是服务于特定的审美目的下之文字系统或文字的构成物而已。它之不同于其他艺术,在于所用的符号不同,但它所以成为艺术品之一,则因同是服务于审美目的。是故,以文学所具之艺术特质言,重要的即在这审美目的。反之,凡不具备这审美目的,或不合于审美目的,纵使有个文字系统或构成,终究不能算做艺术的文学。 刘勰的神思,所论乃是这艺术的文章,而非那些公文式的写作。关于神思,学者们或以为是想象,或以为是构思,或以为是灵感,而实际上,刘勰是以神思概括艺术思维的整体性质与过程。它所说的并非是那种中规中矩的一般性写作思维规则,而是那种具有极大的时空张力的艺术思维特征。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神用象通,情变所孕,都是这种艺术思维的特征。萧子显对神思 的描述感召无象,变化不穷,与刘勰所言如出一辙,都是在描述艺术性的文学作品的特征。宗炳论绘画的神思,也是与此相通的。
神思之神,首先表现在它的自发性或不可控御性。突然而起,浑然而就,来不可遏,去不可止。如西晋文学家陆机所说的: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 萧子显认为,神思源自天机,无法预设,若夫委自天机,参之史传,应思悱来,勿先构聚(《南齐书文学列传》)。唐人李德裕所谓:文之为物,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会昌一品集文章论》)这些论述表达的都是神思的特点不可控御,来去倏忽。
其次是神思 的意象性。神思 作为一种艺术思维,其发生运行,往往伴随着审美意象的创造。《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言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乃是神思的本质所在。《神思》赞语中所说的神用象通,也是说艺术思维过程是用意象贯通连接的。王昌龄《诗格》中所论的 诗有三思,也是以意象为核心的: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二曰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 ;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再次是神思的感兴性。神思看似神秘,来去无踪,无法预测,但它并非是凭空而的,它是审美感兴的产物。所谓感兴,zui准确的理解应该是触物以起情,中国古典美学中所说的神思,并非无所凭依的灵感,而是在感兴中获得的。《文心雕龙神思》中说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文心雕龙物色》则可以视为感兴的专论,其中所言: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都是说诗人的感兴,神思因之而生。
以上是神思这个术语的几方面的特点,当然还有很多,不过个人以为这几点是较为明显的。我对术语工程 一直有这样的期许,就是经过多年以来的建设,诸多专家学者梳理出来的这些术语,应该进入一个归类的阶段。术语研究重点是梳理、释义和翻译,学者们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精准的外译成绩斐然。我以一本小书加入这个工程建设,没出什么大力,却也是以一种自觉的类型化方式参与建构。我把神思 归在美学这一类中,因为它涉及的资料,并非仅是文章写法,而是有着非常丰富的美学含量。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虽无美学之名,却绝不缺少美学的理论内蕴。前面说过,神思作为术语在古代文论中使用的频次虽然不是太高,但它却是贯通于多个艺术门类中的,如绘画、书法等。这本小书共分八个章节,均是以美学理论的学科思维进行探究和发掘的:绪论和第一章,讲神思 作为美学范畴的性质;第二章,讲神思的感兴发生机制;第三章,讲神思的虚静审美心态;第四章,讲神思 与艺术想象的关系;第五章,讲神思 对审美意象的生成意义;第六章,讲神思的偶然性思维特征;第七章,讲神思的审美情感特质;第八章,讲神思与艺术媒介的关系。这些问题及书中的观点,并非从美学原理中演绎出来,而是从有关神思的大量文献中分析提炼出来的。从美学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使之与当代的美学理论接轨,我想这是与术语工程的初衷相吻合的。梳理、阐释这些术语本身并非目的,而是令其发挥在当代思想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使世界在现代的语境中准确理解这些术语。以学科意识对术语进行深入的阐释乃至有所建构,这是我所致力的。
张晶
2022年6月
于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张晶,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 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主任、文艺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系国家社会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术兼职有:中国辽金文学学会(筹)会长、北京市青少年诗词协会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会理事等等。在中国古代文论、美学和辽金元文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国内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主持国家社会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北京市重点规划项目等多项,获教育 部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等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多项。出版有《美学的延展》《偶然与永恒》《艺术美学论》《禅与唐宋诗学》《辽金诗史》等学术著作近20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哲学研究》《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等刊物发表论文近600篇。
绪论 神思作为美学范畴的本体追问 / 1
第一章 神思作为重要美学范畴的首创 / 12
第二章 神思的感兴发生机制 / 21
第三章 神思的虚静审美心态 / 38
第四章 神思与艺术创作思维中的想象 / 63
第五章 神思与审美意象 / 78
第六章 神思的偶然性思维特征 / 101
第七章 审美与审美情感 / 114
第八章 神思与艺术媒介 / 132
参考文献 / 151
后记 /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