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记录的是我和团队成员用十年做一件事的探索历程。基于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研究的起点,应该追溯到十年前。十年间,我先后任职的两所学校的领导和同事都高度认同这项研究工作,为我和团队成员提供研究便利,我们在探索过程取得一些成效,借此书分享给更多研究同行者。
一、这十年的三个阶段
1.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研究意识萌发期(20112015年)
其间,我任职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学校有着悠久历史积淀,但不故步自封,倡导教师发展第一的办学理念,鼓励老师们积极开展教育改革研究。2011年起,当时因为要丰富学校的校本课程,并在开发的内容和方式有突破,学校领导积极协调厦门市科技馆,商讨校馆合作事宜。作为这项活动的具体负责人,我参与了课程的研发、实践的推进,包括每次活动跟班到科技馆观摩。孩子们在科技馆进行课程学习,那种在教室里看不到的积极实践、创意飞扬,深深地感染了带队老师,也让我们看到了课程的独特魅力。虽然那时没有提出课程统整,但每次活动均带着明确的任务,各学科老师在相应的时间段都会策划跟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学生也有相关的作品展示,每次活动后都组织反思评价。可以说,那就是在进行基于课程统整的项目式学习。走进科技馆课程的成功开展,后续就有了走进植物园走进博物馆……在参与这些课程研发过程中,大家开始有了基于课程统整的项目式学习意识,并逐渐对自己的课程与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2.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研究关键期(20162018年)
2016年,我申报的课题基于课程统整的项目式学习研究由福建省普教室批准立项,开始比较系统的任务驱动式课题研究。在多次学习、讨论后,大家提出把基于课程统整的项目式学习研究表述为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下文也沿用此说法)的名称,这样更简洁,更易于传播交流。经过三年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完成预期的研究目标,达成较好效果。比如,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提升了课题组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设计能力与课程实施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立体的个性化的课程环境,全面提升了学生学习素养,深入探究在数字化环境下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为今后深入开展项目式学习提供借鉴作用。课题组成员开设相关主题的省市级研讨课有9节,核心成员吴旗妹老师的案例巧手做纸花获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省级优秀应用成果奖,走进博物馆项目式学习获一师一优课省级优课并推荐部优,我撰写的课题相关文章《着眼素养基于标准绿色评价》发表在《基础教育参考》,并有多位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获奖。2017年9月,我由于工作需要调整到厦门市音乐学校。虽然岗位变动了,但课题就像纽带,团队成员仍然开展定期学习研讨,并在各自学校里继续开展研究。而我也顺理成章地把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的推广作为新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推进工作之一。2018年11月,课题顺利结题,研究成效受到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
3.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研究重新启程期(2019年起)
虽然申报课题如期结题,但因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研究而带来的师生成长,充实而快乐的体验,让我和伙伴们决定继续推进这项研究。我们发现,全国各地开展课程统整项目的学校越来越多了。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第二实验小学唐晓勇校长,多次在全国教育研讨会议上为课程统整项目代言。2017年该校发起课程统整项目全国教师培训计划,全国20多个省市近百所学校参与课程统整项目联盟。随着眼界的拓宽、观念的提升,我们发现之前的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研究还可以有很多新的研究视角。于是,我们再次沉下心来,集中进行更多的文献学习、现场考察,进一步完善对课程的理解、改进研发与实施效果。同时,着手整理研究成果,撰写书稿,以此作为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研究的再次出发点。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研究重新启程,我们依然在路上……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内容包含我和团队成员多年推进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研究过程中的学习、实践的阶段性成果。其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前言部分阐述了课题组十年来开展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研究的三个阶段,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聚焦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的逻辑起点,通过构建缘由、文献回溯、实践探索三个方面对学校开展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进行生长式的省思,以期明了课程建设的学校教育逻辑。
第二章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建设进行了整体性的阐述。在本章节中,从课程的愿景建立出发,探讨建设原则、确定标准等问题,进一步厘清了课程统整项目的内在要素及外显特征,唤起参与研究的老师进行深层思考,回归教育本质。
第三章开始介绍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类型,分别从节日主题类、场馆考察类、学科实践类、教育戏剧类等四种类型课程统整项目的特点、实施策略及案例进行介绍。
第四章主要聚焦于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的技术应用。本章从精准分析、多元互动、跨界学习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并分享具体的应用案例。
第五章主要探讨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的评价促进。本章从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分享具体的探索做法。
第六章主要阐述了对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的未来展望,提出要响应时代要求,让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更具独特育人作用;加强信息应用,让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更有智慧;寻找中间地带,提炼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的中国路径;结合地域特点,寻求课程统整项目式学习的校本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