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写一本心理咨询相关图书这一想法,于我而言,既是突然萌生出来的,也是反复权衡的结果。
我至今还记得那一日的情景,彼时我刚刚结束一场咨询,并将被自杀倾向折磨多时的来访者送出门。在等待下一位来访者进门的间隙,我捧着已经冷掉的咖啡站在窗前。窗外的阳光无比刺眼,我虽短暂地烦躁于自己睁不开眼睛,却格外享受此时周身温暖的感觉。偶然转头,看到身后投下的影子,上一位来访者痛苦的倦容毫无征兆地在我眼前浮现。我慢慢转身,阴影随即出现在了我的身前。
兴许是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敏感所致,看着眼前这一幕,我的脑海中快速闪过了抑郁这两个字。对于绝大多数饱受抑郁折磨的来访者而言,抑郁以及其他相关症状如影随形。即便身处艳阳天,他们也很难安心享受这于他人来说再普通不过的温暖。
如果你足够好奇,去百度百科上搜索抑郁症三个字,就会看到一连串可怕的数字。约15%的抑郁症患者死
于自杀,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病,75%80%的患者多次复发,这一切事实都在残酷地提醒着我们,抑郁症乃至其他精神类疾病非但不罕见,反而越来越高发,情况也远比我们想象中严重。与此同时,病症高发人群的年龄段有逐年降低的趋势。
就以我个人举例,近些年来,即便在许多家长无法接受心理咨询的前提下,我所接待的来访者中,儿童、青少年人群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正在阅读本书的父母,如果这些数据和事实仍旧让你有所怀疑,仍旧无法改变你孩子有什么可抑郁的?无非就是脆弱和矫情这一认知,那么,还请你暂且静下心来,听一听我的故事。
我19岁那一年,没有发生什么具体的事情,脑子里突然就跳出了想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想法,我被自己的这个想法吓了一大跳;29岁那一年,生完孩子后的我时常莫名其妙地情绪低落,我敏感地觉察到自己出现了产后抑郁;35岁那一年,职业生涯遭遇重创后,生活的负性事件也接踵而至,我每天都处在焦虑和应激的状态。糟糕的睡眠、持续的心境低落、体重的骤降、对人际的回避……我的专业经验告诉我,抑郁找到了我。
是的!你没有听错,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我也是抑郁的亲历者。即便身为抗压能力远超青少年的我仍然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来同抑郁相处、斗争、和解。正是基于共同的经历,我对被抑郁困扰的孩子感同身受。
抑郁往往伴随另外的一些共病,比如焦虑、强迫,不同人格水平的抑郁也各不相同,而对处于情绪波动很大的阶段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既需要依赖又渴望独立,亲子关系中长期的问题开始在青春期得以呈现,当外在环境的变化触碰到过去的经历,那些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创伤就会得到激活,产生常人所不能理解的行为。青春期的孩子不容易,青春期的父母更不容易!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存和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过去的经验常常不能适用于今天,这是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根源所致,真心疼爱、担心孩子的家长们,还请不要过度自责。心理咨询工作并不能一蹴而就,我理解生活当中的种种不易,这也正是我想写下这本书的初衷:希望很多无法进行长期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家庭,也能通过这本书了解有关抑郁的心理学知识,提升家庭对孩子情绪与情感的关注。比如重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多与人交际、让孩子在多元的评价体系中认识到自己的长处,而非以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
为了能够让各位读者更加直观地接触到心理学知识,我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挑选出了一系列或典型、或特殊的案例,对诸如抑郁形成的不同原因、抑郁的共病、抑郁家庭共同面临的困境、咨询中的反移情等做出了一些真诚而必要的阐述,不管对普通的家长还是对刚刚入行的心理从业者,定会有所启发,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亦能在本书中找到共鸣。这本书虽然讲的是别人的故事,却也有你的影子。
受限于文字数量,也为了普通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每一个故事并不是我和来访者的逐字稿,所以本书不是心理咨询的标准流程和标准话术,请不要把本书看作是完整的咨询案例;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我给我的来访者穿上了戏服、化好了装,每个案例都是多个案例的合成与修改,我也对其中的细节和对话做了修饰和艺术加工,请大家不要妄加猜测和对号入座。
当你看到以上这些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文字时,联想起前面提到的我的故事,或许又会怀疑抑郁症的治愈并非难事。如果此时你的头脑中产生了这样的想法,那么,让我再来为你列举以下事实。
首先,九成以上的抑郁症患者会认为自己的存在毫无价值,且随着抑郁症状的加重,这样的感受只会越来越明显。这一点与年龄或性别无关,放在儿童、青少年身上,往往感受更深。这是因为未成年人的认知尚在形成阶段,对任何事情产生感受时往往比成年人更绝对,比如面对童年阶段因父母忙碌而被寄养经历,很多孩子都会绝对地认定自己是被抛弃了,并因此产生自卑、懦弱、反抗等表征,孩子用症状的形似来告诉父母我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的环境了,并在潜意识中逼迫父母做出反思和改变。我们无法以此来评价这个孩子是好是坏,是因为孩子的初衷、潜意识仅仅只是为了自我保护以及赢得爱与关怀。
其次,很多抑郁症患者会长期遭受内疚的心理折磨,无论遇到任何情况,都会认为做错事情的就是自己,所有责任都在自己身上。这一症状乍听起来似乎是懂得自省和善于内归因的表现,可仔细想想,却又像极了吸引所有负面情绪与能量的磁石。同以上症状类似,这一点同样与年龄和性别无关。我曾不止一次见过这样的案例,社会工作压力极大的父母在回到家后压力无以释放,只能把所有的苦水尽数倒给孩子,或者在夫妻关系疏离的家庭,争夺孩子的那一方总是在向孩子传递自己在婚姻中的不易和痛苦,长此以往,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
情况下把所有压力和焦虑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越是早熟和早慧的孩子,越容易在这时产生这样的认知:都是因为我,爸爸(妈妈)才那么辛苦;都是因为我,爸爸妈妈才离婚,一切都是我的错。如果没有我,他们可能会更幸福。
我曾因为好奇与职业习惯在某知名购物网站上搜索安眠药物,随之跳转出来的绿网计划网页中,除简单的药物说明外,在极其醒目的地方写有全国24小时免费心理咨询字样,而在这一选项中,第一个就是青少年服务热线号码。说来有些感慨,可这又的确从侧面证实了一个问题当今社会,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早已不容忽视。
无论是站在母亲还是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角度上,我都极不希望看到任何一个孩子因这些抑郁相关问题影响到身心健康。为此,我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能量,希望能以此呼吁越来越多的父母,去耐心地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去和孩子们站在一起,以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出发,去真正关注到他们的压力与困境,不要再为他们的痛苦和煎熬贴上脆弱矫情富贵病的标签。身患抑郁并不是他们的错,我们的目的一直都是相同的,无论这走向治愈的路上需要经历怎样的困境,哪怕是切肤之痛,我们唯一的目标,就是希望与孩子们一起,早日战胜目前的困境。我也相信,困境从来都是暂时的,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方式,温柔而坚定,那些灰暗痛苦的时光都将过去,永不再来。
此时,春意送暖,阳光满室。我又一次想起了那次因影子而感慨不已的经历。直面阳光与背对阳光时,影子都在相同的地方,看似没有任何区别,也永远无法轻易摆脱。当我们直面阳光,阴影就在身后,成长、生活中的所有阴暗面都在其中,身暖心凉,就像永远在被洪水猛兽追赶。可当我们换一个思路,转过身来,去直面自己的影子,去和那些曾经让我们痛苦的一切和解,伸出手来,在头顶比上一颗漂亮的心,温暖的阳光肆意播撒、穿越其中,那道阴影是否也更温情、可爱了一些呢?其实,那些阴影,原本不也是我们生命当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吗?
根基牢固的大树常常生长在料峭春寒的悬崖旁边,它们在崖缝中扎根、抽条、努力向上,汲取自缝隙射入的第一缕阳光,风吹雨打不能让它倒下,电闪雷鸣无法劈碎它活下去的希望,那些不能击垮它的,终将使它变得更加强大。
亲爱的孩子,请相信,你的未来远比想象中更加美好!走过这些苦难,你的人生终将一路坦途!
亲爱的家长,请相信,万物皆有裂缝,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只要我们一道努力,你的孩子,远比你想象的更加坚强!
为了让本书更具价值,我并未完全按照叙事方式平铺直叙,为了便于父母领悟,我标注了佳雯解析;为了促进同行交流,我加入了咨询师手记,让愿意深入了解心理学的读者更好领悟,帮助家长防患于未然,促进对家庭教育的反思与亲子关系的改进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