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自序 陈久金
本书首先讲星座。星座的概念西方人讲得最多,也最浅显。中国有类似的观点,但是否叫星座,还存在不同看法。不过我认为,《宋史·天文志》叫座,就是星座之义,故我认为,中国古代有星座的观念。只是西方的星座之名,只有80余个,而中国则有200余个,不过二者对星座的认识,基本是一样的,例如,同一星座之星,无远近之别等。
中国星座自成体系。有先生评价说,是写在天上的历史。这话说得很形象。例如,介绍井国、鬼方、毕方等,都是将天上的星座与地上的历史相联系的。
西周之前大致是三辰时代。三辰即北斗星、大火星、参星。辰有定季节的意思。北斗星也称北辰,大火星称大辰,参星称参辰。北斗斗柄指向定季节。《鹖冠子·环流》: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大辰,二月二龙抬头。参辰俗称犁里头星。三星在天……三星在户,意思是三星在头顶上,三星在门口。
我们所了解的星座,大约从西周开始。很多研究天文学起源和星座起源的人,大多主张星座从西周开始。所谓二十八星就是二十八宿的起源。所谓月令就是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星座名称和朝向,是定季节和月份的命令。《月令》是用中国星座指向定季节的最早文献。
中国星座体系形成有个很长的过程。《天官书》是《史记》的一篇,反映中国星座形成的过程。从西周、西汉、东汉、两晋都在发展,星辰的名称不断增加,至唐朝基本定型。
本书的初衷是总体阐释中国星座体系和星座命名的起源,此次再版,希望它在科普方面能够起到一定作用。本人现已年迈多病,精力眼力不济。书中多有疏漏,敬请包涵指正。
初版前言 席泽宗
本书打算向读者介绍农历十二个月中,每个月初昏时位于中天附近的中国星座。当然,其深层的内容包括中国星名的含义,以及隐藏在星名后面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些是真实的历史事实,有些则是神话传说。本书的做法是,先介绍每个月位于中天的几个星座位置、形状和特点,然后讨论星名的来历和含义,最终连带出与此相关的星座故事。
中国正面临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除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以外,也需懂得华夏文明其他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中国星空,就是这些基本知识的一个方面。中国星座,有自己一套独立的体系,自古以来,一直在华夏民族中流传和应用。它不但在中国国内五十六个民族中流行,而且影响到朝鲜、日本等亚洲东部的许多国家和民族。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本民族的星座体系和名称应该有所了解,这些星座的名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累。我们写这本书,就是想通过对中国星座神话故事的介绍,帮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神话故事阅读过程中了解中国各个星座名称的来历,懂得它深刻的文化内涵,并且牢固地记住它,由此认识中国的星空。
明末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 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可知在中国古代民众中认识星座、关心星座之普遍。古人关心星座的出没方位,与借助其判断季节有关,现今日历十分普及,故借助星座出没方位的意义自然就没有古代那么重要了,再加上现代化的城镇灯光淹没了夜空星座的显现,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减少了空气的透明度,致使不少城镇居民距离星空世界越来越远,人们对古代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淡忘了。
我们认为,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努力学习各种现代化的专业知识是第一位的,这是人人都能明白的道理,但是为了提高我们国民的文化素养,传统的文化知识也不能丢。很难想象有着高等文化教养的人,对于古代农妇也能信口说出的星座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空空如也。因此,我们建议不妨把这本书当作饭后茶余的消遣品,在外出旅游、出差,到乡镇人烟稀少、远离灯光的空旷之地时,利用空余时间,打开这本小册子,找到相应月份的章节,在黄昏时认认相应的星座,与这些星座有关的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也就相应地浮现在脑际。以后每当看到这个星座,就会想起这个故事;在文献中每当读到这个故事,就会联想到这个星座。
西方人讲西方星座神话的书,已经出版了不少,其引导人们学习、熟悉星空和天文学知识所起到的作用不小。但我们是中国人,在学习和熟悉西方星座知识的同时,对中国星座及其中隐含着的神话故事也应该有所了解。我们不仅要懂得和熟悉西方系统的天蝎座、猎户座、大熊座等,还应该熟悉中国系统的大火星、伐星、北斗星所谓三大辰,高辛氏二子的故事,以及苍龙、白虎、北斗七星背后所隐含着的内容丰富的历史故事。阅读这本书,同时可以起到认识中国星座、学习中国历史,以及通过与星名有关的历史故事,加深对星座的认识、理解和记忆的三重目的。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读者朋友就会明白,中国的星名原来是与中国古代一个个历史故事联系在一起的,由此更增加学习天文知识的趣味性。全书大约包含有一百个故事,时间上跨越了从远古的蛮荒时代直到隋唐,内容涵盖了神话传说和真实的历史故事等各个方面。
本书以介绍十二月中星为线索,以二十八宿及其附座为骨干,将一个个星座、一个个故事连接贯穿起来。全书以每一个农历月为一章,围绕着该月的中星展开具体的介绍,同时将与其有关的历史故事告诉大家。我们在每一章中,只重点介绍三个主要星座,因此认识记忆起来并不困难。在认识和辨认这些星座时,您只需在傍晚时仰望中天星座,并对照本书有关星图即能找到。前言Ⅶ
本书所涉及的内容和认识,为笔者毕生从事天文学史研究的总结和积累。当然,在研究过程中也受到了陈遵妫、朱文鑫、李约瑟、何光岳、陆思贤、冯时等学者著作的启发和影响。他们的发现、认识和论述,书中都有交代和引述。本书作这样的介绍和论述,在中国科技史界还是第一次尝试,万事开头难,很多观点和结论还是个人意见,疏漏不足,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后记】
初版后记 陈久金
本书于2003年8月完稿,在北京天文馆副馆长王荣彬先生的推荐下,得到了民盟中央领导和群言出版社社长范芳的赏识和支持,当即召开社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加大投入力度,予以出版,并特邀王荣彬先生担任责任编辑。出版社又请王荣彬先生邀请天文馆美编喻京川同志为本书加工插图,请敬人设计工作室美术总监吕敬人教授进行整体设计,他们对本书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本书出版之际,特于此表示致谢。
本书所采用的昏中星,主要参照明清天文著作和近人制作的天球仪。虽然自信不会有大错,但发现与陈遵妫《星体图说》、张明昌《宇宙之谜》、李良《打开星河》之昏中星几乎差了一个季节,即差别达到90度,心中很是不安,必须做出实际验证。于是,在2003年中秋节的傍晚,我与王荣彬先生、北京古观象台副台长李东生、宣教办主任陈晓一起在古观象台观看昏中星。虽是天空多云,城市灯光强烈,我们仍然看到了牛郎星、织女星正在天顶照耀,也看到了大火星位于西南地平线以上不远处,与本书所述八月中星是一致的。
为了进一步深入验证,借助于2003年12月7日(农历十一月十四)近世天文学家朱文鑫诞生100周年纪念会之机,我带了事先准备好的十一月中星图赴昆山锦溪参会,心想这是在农村田野观星的绝好机会。不料连续阴雨,无功而返。
机会终于来了,12月25日(农历十二月初三)在清华大学近春园召开夏商周断代工程《繁本》审稿会,这时天空晴朗,清华园虽然也受到城市灯光的影响,但比市区毕竟好多了。我们在中天清晰地看到了仙后座的W星,在中天西边的正四边形营室星座也全部显现出来。中天的奎宿由于星体较暗,难以辨认,但还是看到了奎大星。东南的参宿众星也都清晰可见,东北方的毕宿、五车星和东井几颗大星也都显现出来。西北方也可以看到天津星。此正合于十二月昏中的天象。这个实际观测结果,与我们在书中相应昏中星的描述是一致的。经过多次验证,已实际证实了书中各月昏中星的描述是大致无误的,读者可以放心地阅读。
我个人以为,此书能在民盟中央主办的群言出版社出版,感到很高兴,因为我相信在群言出版社和各界人士的积极努力工作下,此书的读者会更多,此书的普及面也会更广。我和读者一样,期待着此书带给大家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