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沈复写给妻子芸娘的唯美情书。从初见的怦然心动到婚后的举案齐眉;从谈诗论画到赏月弄花,平平淡淡的柴米夫妻,将清贫的日子过成了一首诗。他们遭逢家庭变故,半生坎坷,颠沛流离,却一直相扶相依,不离不弃。芸娘病故后,沈复用清丽典雅之笔,作《浮生六记》六卷,以慰生死隔离之相思。《浮生六记》有着落花流水的时光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静寂,与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自晚清至今,已流传一百余年。
林语堂先生说:一个谦卑渺小的生命能快乐地过一辈子,是宇宙间之至美。读这本书,更觉宇宙辽阔,人生如寄,浮生若梦。林语堂之女,作家林太乙回忆说,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他爱她能与沈复促膝畅谈书画,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用一首诗来将此书:诗酒琴茶,布衣蔬食,插花焚香,对坐闲话;把酒观月,品诗论画,携手人间,比翼双飞,春夏秋冬,皆有情致,游历山水,可乐终身。坎坷人生,颠沛流离,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何三坡译的《浮生六记》有三美。内容美:主人公沈复与爱妻芸娘,将生活的苦活出了生活的美,在平淡的生活日常中,芸娘会把茶包放入夜晚合拢的荷花包中,清晨不及露水干涸再取出为夫煮茶对饮;在落魄的离家时期,芸娘为友人浅游事先手制泥炉,烹饪蔬食,备齐酒茶,待到山野美景中小憩时,架起泥炉,升起翠烟,友人与夫即可享受热汤热茶,羡煞挑担武夫。文字美:诗人何三坡因其学渊深博,对文学与诗歌的运用炉火纯青,所以他译的《浮生六记》笔墨清新,自然明澈,情深意快,妙手天成,且附上译成物语一篇记得全书译完时,正值午夜,推门至廊下小坐,繁星满天,鸟声四野,森林里浮起的大雾,缥缈神秘,美得惊心,不可语人,念及浮生,恍如一梦。美仑似梦,不忍惊扰。设计美:邀请中美新秀迩相描画,画面中隐隐有江南才女的灵秀之气,又勾画出少女幻想的浮生美画,仿佛主人公从画中对视深情,轻言细语,执手漫游,又如真见主人公游历山河,洒脱小聚,把酒言欢,对饮当歌,画中芸娘与一树茉莉的香气阵阵袭来,让人分不清梦境与现实。
译者序:
念及浮生,恍如一梦
有一年,寓居云间,闲来重温《湖心亭看雪》,对张岱起
了莫名兴趣,突发奇想,译了《夜航船》,不料昏镜重磨,竟
一纸风行,甚至一度被作为淘宝的年货礼品。
随后几年,盛情邀我重译经典的出版者摩肩接踵,但我几
乎不假思索,一律回绝。
依我老人家愚见,好书畅销,如同美人出镜,它得天香国色、
闭月羞花,还得华服盛装、施朱傅粉。
每年图书海量,能畅销百万者,三本五本而已,一半关乎
文字,一半还得归因于装帧与宣传。
所以,写作者要苦心孤诣,不可入宝山而空回;出版者得
慧眼识珠,不可把明珠投到灰尘里。
然后,才可以穿街过市,光彩照人。
如此说来,又谈何容易!
与其劳神费力译一部经典,还不如喝杯咖啡写首诗歌惬意轻松。
直到睿铭突然出现。
算起来,认识睿铭已有二十多年了。
那时候我们都蛰居北京,都做过出版,还做过邻居。
她有想法,有胆识,无所忌,无所畏。
然后为谋生计,各奔东西。
二十年中,音讯杳无。有一天,突然加上微信,旧雨重逢,既惊且喜,
还为一个媒体予我做了一回访谈,依然是一团火焰,率真热忱。
接下来,她去一家出版公司做主编,鼓动我开微信公号,我犹
豫一天,答应了,写出一篇十万加来,她貌似比我还开心;她又鼓动
我重译经典,我犹豫三天,又答应了,像是中了她的巫蛊。
我想起佛家的哲学来,一个人种的业因,不管时日长短,因缘
一熟,即得报应。
二十年前认识睿铭,业因已然种下,如今,且得承受这个报应了。
睿铭大约不以为然,她以为著书立说才是从吾所好的正途,这
已经接近金圣叹的规劝了。
领受的第一本任务是《浮生六记》,让我大费踌躇。
《浮生六记》遗世两百余年,仅语种就涉及十三类,先后有
六十余个版本。仅英语就有企鹅出版社暨牛津大学出版社等诸多译本。
印象里,林语堂先生在 1936 年翻译的版本畅销美国,最为知名。
林语堂先生对芸娘和《秋灯琐忆》里的秋芙的赞美无人不知,他将她们誉为古
代中国最可爱的女子。
而这些年,中文世界的白话译本亦时有惊艳,累创佳绩。
再译再版,需译文更精妙,需装帧更考究,需插画更销魂,之于译者与
出版者,可谓楚囚对泣,自出难题。
但睿铭向不畏难且自有真章,我却之不恭,唯余从命。
这部晚清士宦子弟的生活笔记,一路遭际传奇,说来让人唏嘘。
它成书于 1808 年,但随着笔记主人沈复驾鹤归西,几遭湮灭。
到了 1847 年,一个叫杨引传的人随父亲从巴蜀游宦归来,途经苏州,
在一个旧书摊上发现了《浮生六记》残稿四卷,辗转流徙凡三十年,直到
1878 年才得以在《独悟庵丛钞》中首次刊行,流布四海。
由晚清至民国,王朝更替山河易色,但《浮生六记》却再版不绝,还被
费穆先生拍成电影,风靡一时。
《浮生六记》有闺阁深情,有园林殊胜,有浪游快意,有人世哀矜。人
说是晚清小红楼,但真正被学界誉为小红楼的其实是张岱的《陶庵梦
忆》,它氤氲缭绕的生活美学才配得上大观园的雅致风流。
《浮生六记》堪与《红楼梦》比肩的是它断简残篇的相同命运。
亡佚的两卷,一直是读书人的心头隐痛,何时补全足本,满世界梦寐以求。
1935 年,上海世界书局深孚众望,推出《浮生六记》足本,一时洛阳纸贵,
举世轰传,但是没过多久又被学界目为伪作。据学者徐重庆考证,后两记其实
是南浔人王均卿所作①
。王均卿是光绪九年的秀才,旧学渊深,民国初年,曾在沪上多家出版机构担任总编,颇有文采,《中山记历》参照的是赵介山所著
《奉使日记》中的文字,而《养生记道》中部分内容与曾国藩的十余条日记庶
几近之。比诸沈复,情怀笔意,自是不如。
四卷残章不无维纳斯断臂之憾,凑齐六卷又难免有司马伦续貂之嫌。
于是索性一并译出,把生杀予夺大权交到出版者手里。
究竟,《浮生六记》何以让众生颠倒,流传后世而至于不朽?
俞平伯先生有过一段精妙评语:
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
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我老人家近似金圣叹,无开天辟地之功,有指点江山之癖。这次珠玉在前,
就不再饶舌置喙了。
谨将俞平伯先生的话略作翻译,他说《浮生六记》笔墨清新,自然明澈,
情深意快,妙手天成。
记得全书译完时,正值午夜,推门至廊下小坐,繁星满天,鸟声四野,
森林里浮起的大雾,缥缈神秘,美得惊心,不可语人,念及浮生,恍如一梦。
何三坡
作者简介(清)沈复(1763-1832)字三白,号梅逸。晚清布衣文人、画家。生于苏州士宦人家,一生以游幕为生。与爱妻芸娘一见倾心,婚后相知相惜,琴瑟和鸣。后生计窘迫,芸娘病故,沈复悲伤不止。46岁时,写成《浮生六记》。自光绪四年刊印后一纸风行,流传宇内,成为不朽经典。译者简介何三坡,著名诗人、评论家。曾获第一届中国独立诗歌奖,丁玲文学奖,徐志摩诗歌金奖,日本丰田环保奖,中国作家榜年度诗人奖。历任优酷土豆映像节评委,墨子环保与和平奖评委,河南卫视《文学英雄》总评委。树与人国际慈善环保基金会主席。译有《夜航船》《搜神记》。绘者简介迩相,自由插画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插画与漫画专业。参与绘制《呼兰河传》小说插图、《颜料坊的孩子》小说插图和《边城》绘本等项目。个人作品绘本《梦》入选【绘生活III-当代国际插画艺术展】,并获第一届小凉帽绘本大赛入选作品,第七届全国插画双年展(CIB7)学生组金奖,现已出版,更名为《阿雁的梦》。
译者序:念及浮生,恍如一梦
卷一:闺房记乐
卷二:闲情记趣
卷三:坎坷记愁
卷四:浪游记快
卷五:中山记历
卷六:养生记道
附录:沈复生平纪事
附录一: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