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思维,在设计思维的指导下孵化出*终的设计实践成果,完整地论述了几件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全书选取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智能家电(空气净化器、深紫外杀菌器、多功能吹风机、家用空调、家用智能灭火机器人)作为具体案例,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智能家电产品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该解决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创新性的设计实践结果。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对毕业生进行论文撰写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对该领域的从业人员及爱好者来说也是很好的学习资料。
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结合原创的设计案例,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智能家电产品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该解决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创新性的设计实践结果。
人类社会在信息化之后必将走向智能化。2017年被业界称为人工智能商业化、产品化应用元年,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拐点。智能家电作为智能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内容、新形式,以及相应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都需要设计去积极应对。 家电智能化的目的就是*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面对大跨越式发展产品的更新迭代,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如果无法获得满意的使用体验,那么再好的智能化产品也无法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由此看来,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深入研究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由于国内关于智能家电产品细分行业的设计类书籍很少,所以迫切需要这方面全面的、系统的专业教材。本书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将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选取了*具代表性的智能家电产品作为设计案例,介绍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设计思路,以及与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如用户体验的相关理论、市场调研的方法、设计的要素和原则、设计流程的构建、可靠性分析、多功能设计理念、人机交互设计的方法等。 本书是著者在多年从事智能家电产品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研究成果,其中有的内容已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在本书编写过程中,闫兴盛、刘晓红、蔡朝阳、周鲲鉴、王卉竹、孙信民、彭琪升、庞蕾等研究生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本书还参考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在此向这些作者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可以帮助高等学校学习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的本(专)科生、研究生,以及该领域的从业人员及爱好者,全面地了解智能家电产品的研究方法与设计思维,提升他们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与运用能力。 由于著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可能存在诸多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学位中心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校级优秀班导师;院级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参与*人文社科项目《基于图像识别的楚漆器文化基因提取与应用研究》;主持完成省级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地方工科大学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主持完成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理念研究》;出版教材2本;在EI、CSCD核心刊物和北大核心等期刊杂志上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省级项目13项,获专利20项。
第1章 绪论/ 001
1.1 智能家电产品概述/ 001
1.2 智能家电产品现状/ 002
1.3 智能家电产品未来发展方向 / 004
1.4 研究智能家电产品的目的和意义/ 005
第2章 空气净化器设计/ 007
2.1 引言/ 008
2.2 用户体验的相关理论/ 013
2.3 空气净化器国内外研究状况/ 016
2.4 家用空气净化器产品市场调研/ 019
2.5 空气净化器设计要素及原则分析/ 023
2.6 适季智能空气净化器设计案例/ 030
2.7 本章小结/ 041
第3章 深紫外杀菌器设计/ 043
3.1 引言/ 043
3.2 产品整合设计及深紫外杀菌原理/ 047
3.3 产品调研及设计流程构建/ 056
3.4 深紫外杀菌器设计实践/ 072
3.5 本章小结/ 082
第4章 多功能吹风机设计/ 083
4.1 引言/ 083
4.2 多功能设计理念/ 085
4.3 吹风机概述/ 089
4.4 基于用户需求的吹风机产品设计调研/ 090
4.5 多功能吹风机的创新设计实践 / 100
4.6 本章小结/ 112
第5章 家用空调设计/ 113
5.1 引言/ 114
5.2 基于模糊故障树的家用空调可靠性分析/ 122
5.3 基于用户心理的家用空调可靠性分析/ 139
5.4 家用空调方案设计与验证/ 147
5.5 本章小结/ 155
第6章 家用智能灭火机器人设计/ 157
6.1 引言/ 157
6.2 交互设计理论与灭火机器人综述/ 160
6.3 家用灭火机器人设计相关研究/ 165
6.4 用户需求调研与分析/ 174
6.5 家用灭火机器人交互设计研究/ 182
6.6 家用灭火机器人设计实践/ 190
6.7 本章小结/ 204
参考文献/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