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是汇聚20世纪以来中国散文史上的名家、名作,由权威编委会选定、人文社编辑校订的一套中国现当代散文权威定本,共约80种。该丛书的编辑出版,体现出人文社在散文体裁出版领域的权威性、经典性,并力图引导以青年读者为主的大众散文阅读的审美趋向。
王鼎钧先生作为中国当代华语散文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作品具有鲜明的美学风格和文学史价值。王鼎钧是文学的赤子,将美作为精神原乡,多年在散文领域精耕细作,写人状物注重炼字炼句,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注重个人与大时代的结合。他的散文有独特的风貌和气象,在散文史和文学史上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
《王鼎钧散文》导读
付如初
作家王鼎钧,1925年生于山东一个普通的耕读之家,少年时经历抗战,打过游击,之后做了流亡学生,辗转安徽、河南、陕西。1945年,王鼎钧弃学从军,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部队接收东北,后来转入后勤机关,辗转天津、河北、上海,之后到台湾。在台湾期间,从事杂志、报纸副刊、广播、电影、电视和作家培训等跟文化宣传有关的工作,同时写作。1978年后到美国定居。2005年开始出版回忆录四部曲第一册《昨天的云》,其后陆续出版《怒目少年》《关山夺路》和《文学江湖》。这套书展示了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是中国现代史的侧记,也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因为王鼎钧创作的历史含量和美学分量,他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也被尊称为鼎公。这套书和他一系列美文结集而成的《山里山外》《碎琉璃》《左心房漩涡》《千手捕蝶》《桃花流水杳然去》《江河旋律》等一起,牢牢奠定了他在华语文坛的重要地位。
本书分纪行思乡怀人论事四辑,是王鼎钧自己选定的篇目。其中纪行辑中,既记录了他抗战期间的艰苦流转,也有他定居美国后到南美旅行的新奇见闻。思乡辑收录的是他思念故乡、抒写乡愁的篇什,这是王鼎钧最常写的题材,也是他投入感情最多、最苦心经营的题材。怀人辑有抗战期间在部队的经历,也有对师长、好友的怀念与悼念,其中既体现了作家识人、知人的眼光,更体现了他看待生命、生死的态度。论事辑则更多是说理为主的文字,体现的是对具体问题和新闻事件的观点和看法。
了不起的沧桑阅历
王鼎钧曾说:日军侵华是中国的大灾难,青年人及时接受了这场灾难的磨练,却可以视之为得天独厚,不管后来造化怎样弄人,都不能夺去我们的收获。这当然是饱经战乱之苦的生命回望历史的感喟、面对未来的乐观,也是作家化苦难阅历为文学美善过程中必须修炼的达观。在历史亲历者眼里,命运一词从来就不是个人际遇那么简单,它还包含更多不能选择、无法挣脱的含义生在什么样的时代,某种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一批个体的命运,人只能在整体的命运洪流中尽力把握自己的命运,获得自己的收获。
王先生在抗日期间的收获主要是他作为流亡学生的。而所谓流亡学生,在他的解释里,是因为七七事变发生后,在日军占领的沦陷区,日本人改变了教育的精神和课程内容以配合侵略,引起很多青年的反感,他们不肯进入这样的学校,于是冒险穿过封锁线到后方流亡,成为流亡学生。
书中收录的《汉江,苍天给我一条路》《秦岭看山》《我是怎样离开中国的》《我爱上海我爱自来水》,都写于流离途中。作家一方面记录自己的经历,书写战火中的行路艰难和生活困苦,折射民族灾难带给每个人的心灵创伤,同时,也直接写自己遇到的普通人:供未婚夫读书终被辜负的小护士,忌讳颇多的船老大,如山般愁纹深刻、肌理僵硬的纤夫,写他们和自己的不同,写他们和自己一样的不得已。
最重要的,他并不因为自己手中有笔就认为自己有泛人本主义的抒情权利,有纵情怜悯天下苍生的权利同在民族灾难中,怜悯他人和自怜都是廉价的感情。其实,这也是王鼎钧的抗战书写较之他人之最大不同所在。甲卒身虽贵,书生道固殊,他时刻保持着历史的眼光、美学的克制和作家的冷静:亲身经历的苦难固然刻骨铭心,亲眼所见的苍生苦难也历历在目,然而,书写不只是记录和倾诉这么简单,更要通过观察、思考穿透历史的迷雾,收获认识现实和命运的眼光。抗战文学是写给和平中的人们看的,文学要想办法用纤弱的文字承托历史的重量,担荷无法估量的众生之苦、民族之苦,并为这苦难发出自己的诘问和抗辩。
在获得2014年在场主义散文大奖的获奖感言中,王鼎钧说:我是作家,写的是人间的小人物,写出来的东西必须是文学。必须被人承认是文学。只有在文学作品里面,小人物才有空间,才有生命,才会受到天下后世的关怀,这样一部作品才有价值。他说,自己的写作受沈从文的影响大,从行文中,我们的确能看出沈从文我要建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是人性的立场。人性,而不是国民性,更不是抽象的道义,一旦成为一个作家的创作立场,他就会给予草芥最大的尊重,也不会产生愤激的情绪,自然也就可以避免立场和主张上的偏颇和褊狭。
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王鼎钧在写小人物的时候也写景,写可亲可敬的山水自然,写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不死的文明(《秦岭看山》《我是怎样离开中国的》);同时也幽默,写南京古城见闻,写大上海十里洋场的旗袍、自来水、柏油路、香风软语(《我爱上海我爱自来水》)。他用或滞重或轻灵的笔触,把读者拉回历史现场,拉到有特殊风景的烟火人间,让我们感受行路之难、离乱之苦,也感受苦难中的日常,体会一代中国人苦中作乐、绝望中充满希望的隐忍和坚持历史是粗线条的,而活着是由一餐一宿的细节构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