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
看见前方的智慧之光
安东尼·特罗洛普是19世纪英国最受欢迎和最高产的作家之一,他有一个习惯:早餐前,严格执行每天写一定字数的计划。他的家人在每天早上五点半左右会递给他一杯咖啡,而他,则设置好一个时钟,规定每15分钟至少写250字。
他在自传中写道:这让我每天能写出十多页的普通小说,如果坚持写十个月,一年就能写出三部三卷的小说。
惊人的创作力,源于早餐之前坚持的一个习惯。
2013年,德国社会学家约翰内斯施密特在做了大量研究后发现长期坚持写作非常有助于研究工作。施密特的研究对象是同为社会学家的尼克拉斯卢曼。他是德国杰出的社会学者,发展了社会系统论,留下《社会的社会》《社会的艺术》《社会的法律》三部社会学巨著。而卢曼的写作习惯很特别卡片式随笔摘录。
惊人的学术建设力源于卢曼坚持以卡片的形式做好摘记,写下随笔,伴随着文字思考。这是一个系统不断完善的需要。
在我所熟悉的名师中,罗树庚和前文介绍的两位学者有着太多相似之处,让我敬佩。
这本《迷恋专业成长:让教育充满智慧》,就是认识罗树庚,感受他教学智慧的最佳端口。文字,让读者能从日常备课、听课、评课的坚守与创新,从对教育专题研究的笃定与智慧,从对教学言行的观察与反思,从学校管理的细节与理念中,发现罗树庚的学术品格与为人风格。正如他在自序《让教育充满智慧》中使用的关键词智慧一样,特级教师罗树庚是充满教育智慧的学者。
阅读这本书,教师可以在文字中与罗树庚对话,探寻他的教育沉思之源。而我,则在书中窥见了罗树庚独具魅力的智慧之光,如炬彻亮,照亮我未曾抵达的前方。
本书由罗树庚的日常随笔、教育评论、教学反思构成。可见,在他的研究和积累中,写作是随着灵动的教育现场与思考进行的。在这样不确定的任务中,罗树庚理性地将其累计,以不同的区域进行分解,形成内部关联的任务组块。这无疑是一种教师研修的示范,因为这样的写作路径,极有利于教师将思考的结果固定下来,也有利于在固定之后,结合文字作进一步的整理与探究,进而发现不同组块之间存在的联系。
教育事件的关联中,存在着一线教师需要的智慧引导。
阅读全书后,读者的思路也将变得清晰。因为伴随着不同的记录结果,罗树庚将教育表象之下存在的联系凸显出来,让读者随时可以在不同的章节切入,卷入文字描绘的教育现场,和罗树庚一同继续思考直至思考生长为长久的教育记忆,直至记忆深植在心,成为共同的教育情怀。
这就是预期中读者阅读这本书后将获得的效益,也是一本书能带给读者最浪漫的结局。
要知道,每一位读者在文字中的每一次提取,都与罗树庚辛劳的存储有关。读者提取越发丰盈的同时,也越发需要感念作者存储时的艰辛。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知识的存储与提取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知识提取方便,源于存入的吃力。当然,如今提取的是读者,而存储的是罗树庚。即便如此,当我们在这本一线教师能读、爱读的书中获取智慧的同时,应然感谢作者罗树庚为此付出的努力。
眼前,我清楚地看到一个个教学观摩现场,一次次教学研讨会议,一页页记载着思想亮片的笔记……罗树庚是串联起每一个画面的核心人物。
想必,罗树庚在完成《迷恋专业成长:让教育充满智慧》的同时,内心会更加充盈。
在每一篇文章写作的同时,罗树庚将自己感知、记忆、学习、思考的结果陈列出来。他不停留于此,而是让思想继续伴随文字,再次对自我进行检阅,对自己当前的认知进行监控,和读者分享我感知到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我正在学习些什么我在思考着什么,这就使得文字不单薄,充满了理性之光。罗树庚在梳理文字的过程中,再一次改良了自我的知识系统,升级了自我对教育的悠远哲思。
惶恐的是我。
受托写序,何德何能?权且将阅读这本《迷恋专业成长:让教育充满智慧》时内心的感受和读者共享。
我能预测到,作为读者,在即将翻阅此书时的满心期盼;我也料定,在掩卷后,将和所有的读者,和罗树庚,拥有同样的幸福感。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作家,
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
首届全国十大青年名师,首届具有重大影响的卓越写作教学名师
何 捷
2022年3月3日于闽江之畔
序 二
让教育充满智慧
生活中,有趣的人和有智慧的人会让我们特别佩服。一次,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周恩来总理敏捷的才思、智慧的应对,赢得大家啧啧称赞。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但凡做老师的没有不知道的。四块糖果的故事已然成为春风化雨、教育智慧的经典案例。
做有智慧的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古今中外所有为师者毕生的追求。从孔子、苏格拉底到每一名普通教师,在追求教育真谛的路上,大家一直都在苦苦探寻如何让教育充满智慧。成尚荣老师曾经说过,教师有智慧教师,也有愚蠢教师,当然,更多的教师还处在向智慧教师努力迈进的过程中。智慧教师可以让儿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而且会为其持续发展、未来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愚蠢教师有可能在无意之中给学生的童年留下伤口。
我国台湾地区的著名女作家三毛,上小学的时候,其他学科都很好,唯独数学不太好。她敏感地察觉到数学老师对她的冷淡,她说:数学老师的眼睛像飞刀一样,对我充满杀气。后来,她发现数学测试的题目都是书后的习题,于是她就将题目背了下来。她的记性很好,就这样,她连续得了好几次100分,她满以为这样,老师就会喜欢她。糟糕的是,她的小伎俩很快就被聪明的老师看穿了,而且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戳穿了她的小伎俩,甚至用墨汁在她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圆圈,作为对她的惩罚。这件事之后,三毛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有人认为学习数学的这段紧张的经历和痛苦的体验对于三毛而言具有弗洛伊德所说的童年经验的性质,直接影响了她成年后的精神发育和发展状况。尽管她一生走过40多个国家,写了20多部作品,但最终仍未能走出心灵的阴霾。
著名女作家席慕蓉和三毛一样,上学时数学成绩也很糟糕。她的数学总是不及格,为此,老师想了很多办法帮她过关,甚至将要考试的数学题抄在黑板上,让班上会做的孩子把答案也写在上面,暗示席慕蓉背下来。于不动声色中放她一马,让她有条件在更适合自己的领域里振翅高飞。在席慕蓉的回忆中,数学老师关切的微笑和怜爱的眼神,一并成为她生命中最温馨美好的记忆。
很显然,三毛的小学数学老师以为自己聪明,实则愚蠢至极;而席慕蓉的小学数学老师则要智慧得多。
什么是好的教育?让学生感觉不到你在教育他,这时候发生的教育就是智慧的。199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本东京组织了一次国际中小学教师、学生联欢活动,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410位教师、学生参加,其中教师208人,学生202人。联欢活动历时6天,先后开展了五项活动,其中有一项活动是评选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活动组织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要求所有教师都做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14岁,正在学校读书。他们家离学校比较远,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轻型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让他们开车上学、回家。兄弟俩由于晚上贪玩,好睡懒觉,经常迟到,虽然多次被批评,还是我行我素。有一天上午考试,尽管老师事先警告他们不许迟到,但他们因在路上玩耍,还是迟到了30分钟。老师查问原因,他们谎称汽车在路上爆胎,到修车店补胎误了时间。老师半信半疑,让他们进教室参加考试,然后悄悄到车库检查他们的汽车,发现四个轮胎都蒙着厚厚的灰尘,没有被拆卸的痕迹。很明显,补胎是他们编出来的谎话。假设你是杰克兄弟俩的老师,你将怎么处理?208位教师认真思考,积极作答。活动组织者经过认真分析整理,从208份答卷中选出25种处理方式。其中主要的方式如下:
中国教师:一是当面进行严肃批评,责令写出检讨;二是取消他们参加当年各种先进评比的资格;三是报告家长。
美国教师:幽默一把对兄弟俩说:假设今天上午不是考试而是吃冰淇淋和热狗,你们的车就不会在路上爆胎。
日本教师:把兄弟俩分开询问,对坦白者给予赞扬奖励,对坚持谎言者严厉处罚。
英国教师:小事一件,置之不理。
新加坡教师:让他们自己打自己的嘴巴10下。
埃及教师:让他们给真主写信,向真主叙述事情的真相。
巴西教师:半年内不准他们在学校踢足球。
以色列教师:设计三个问题,让兄弟俩分别在两个地方同时作答。三个问题是:1.你们的汽车爆的是哪个胎?2.你们是在哪个维修店补胎的?3.你们付了多少补胎费?
之后,活动组织者把25种处理方式翻译成几种语言文字,分送给参加活动的202名学生,请学生们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处理方式。结果,91%的学生选择了以色列的处理方式。
以色列的处理方式为什么受欢迎?因为它的批评教育带有游戏性质,学生不怕、不难堪。
我之所以详细赘述这个典型案例,就是想说明好的教育一定是充满智慧的,好的教育目的是隐蔽的,方法是间接的,触动是直抵内心的。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好的教育,应该是在游戏之中的教育。而设计让孩子们乐此不疲的游戏是需要智慧的。寓教于乐是教育智慧的最好注解。
让教育充满智慧,需要教师有一颗宽容、包容之心。如果把教育智慧看作是教师外显的一种能力,那么支撑这个能力的内核一定是仁爱、情怀、悲悯、宽容。学校是什么地方?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学习是什么?学习是一个可以不断试错与纠错的过程。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领着一群更不完美的人,去追求完美的一次旅程。
我在《青年文摘》中读到一篇文章《我举报了班主任》,讲述了一位叛逆期少年与一位极其负责任的班主任李光明老师的故事。故事里少年把老师对自己的负责看作是老师和自己作对过不去。少年有先天性流鼻血的症状,一次李老师对其教育过程中,他鼻血直冒,为了报复老师,少年借机冲到校长办公室,状告是被老师打成这样的。他精彩的表演加上满脸是血的模样,让老师蒙受了不白之冤,并受到大处分。面对这样一个全校老师都讨厌、让自己蒙羞的孩子,李老师竟然还时常关心他流鼻血的毛病。一次,少年因去网吧导致上学迟到,谎称是路上堵车,又谎称没钱吃早饭,李老师便陪着少年去吃早饭。李老师不抱怨、不怨恨的做法,让他幡然醒悟,痛改前非。后来,这位少年奋发努力考上了大学,时常回校看望李老师。少年说:感谢在我最叛逆的年纪遇见了一个这么好的老师。
这位李光明老师就是具有高超教育智慧的好老师。他用极大的宽容救赎了一个叛逆少年,让我们看到一个最完美的教育结局。试想,如果李老师针尖对麦芒,采取你不仁我不义的教育方式,结果一定是你我都不愿意看到的那种。
据说,在印度流传着这么一个寓言故事:一个和尚路过一条水沟,看见一只蝎子掉进沟里爬不上来,和尚就弯下腰去捞蝎子。可是,和尚每捞一次,蝎子就蛰他一次,路过的人都嘲笑和尚:这么傻,蝎子蛰你,你为什么还要救它?和尚说:蝎子蛰我是它的本性,我救它是我的善心,我不能因为它的本性,就放弃我救它的善心,如果那样,我的善心就是假的了!
选取上面两个故事来说明教师的包容、宽容之心,我的目的是跳出智慧谈智慧。智慧一定是以某些品格为依托,没有这些品格,智慧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让教育充满智慧,需要我们牢记多元智能理论。相信只有差异,没有绝对的差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都有可能获得某方面的专长。用平等的学生观看待每一个学生,用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去唤醒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长处,扬长避短。让教育充满智慧,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儿童的别名叫未来,教师的别名叫创造,学校的别名叫远方,教育的别名叫美好。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特级教师朱永春说:学生是什么?在有远见的老师眼中,他们是提前10年与你认识的演艺明星,他们是提前20年与你认识的博士生导师,他们是提前30年与你认识的商界巨子,他们是提前40年与你认识的国家领袖。
让教育充满智慧,智慧在于隐藏自己。课堂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隐藏自己,退到学生后面。教师是相声里的捧哏,是电影里的导演,要始终牢记主角是学生。课堂教学的原点是学生学得怎么样,不是教师教得怎么样。学生的成长是1,教师的才艺、课件、普通话、激情都是1后面的0。没有学生成长的1,再多的0都是没有意义的。善于隐藏自己,就是要有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智慧。
让教育充满智慧,智慧在于超越名利。在布满荆棘的教育路上,走久了,很容易忘记初心;在教育丛林里探寻,走深了,很容易迷失方向。有些老师把奋斗的目标、从教的最高追求定位在当名师、当特级、评正高级教师上,功利心强,成名成家欲望强烈,教育的初心使命不纯粹。教育的智慧首先要超越名利,让我们的目光越过成名成家这片丛林,聚焦在做一名好老师上。什么是好老师?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就是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用最朴素、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家长满意、学生喜欢。老师应把目光聚焦在探寻教育规律、追求教育真谛、揭示教育本质上。倘若我们能在教育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向前掘进一点点,找到极其微小的一个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对世界、对教育的贡献都是举足轻重的。这才是教育智慧的最高所在。
让教育充满智慧,智慧在于大智若愚。老师之所以难当、难做,因为知识是一个无底洞,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育是拨动心弦的艺术。我们可以把祝融号送上火星,但不一定能走进站在对面的学生的心灵。让教育充满智慧,要有肯下笨功夫的恒久心,要有不走捷径的意志力。智慧在于不智慧,成事之人常以柔弱自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面对学生,要善于示弱示错迂回,要有钝感,要有引而不发的泰然。
让教育充满智慧,智慧又从何而来?智慧从学习中来,从教育实践中来,从学生中来,从反思中来,从凝练中来。教育的智慧离不开学生、学校与每日的教育实践。
罗树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