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伴随着地下多层次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基坑工程的数量不断增加,基坑的开挖深度也随之越挖越深,出现了许多超过10 m的深基坑,甚至超过30 m的超深基坑工程。这就导致采用传统设计施工方案,基坑工程地下水治理和基坑支挡结构稳定性控制越来越困难,进而影响施工过程的稳定和安全。基坑工程领域亟须采用新型支挡结构和治水手段,以促进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多年的工作中,我们参与了大量的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工程等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工作,在超深基坑的地下水治理和支挡结构稳定性控制领域已经取得大量工程经验和科研成果。为了更好地与同专业人士交流,我们将取得的工程经验和科研成果结合典型基坑工程实例汇编成书,供各位同行参考和借鉴。本书主要围绕济南黄河隧道南岸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工程问题,对考虑土拱效应的土压力计算方法,考虑渗透力的水土压计算方法,各种因素对基坑稳定性、降排水效果的系统分析结果,进行了重点介绍。并将提出的基坑支挡结构优化方案与原设计方案进行了对比介绍,既有设计理论方面的改进创新内容,也有工程实际案例应用参考。当然,基坑工程的设计计算理论目前尚未成熟,仍处于发展阶段,基坑工程领域科研、设计人员对基坑设计理论的认识也不是一致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读者应注意,不能简单套用。
本书由孙伟亮、赫德亮、何本国、李红普等共同编写。具体编写分工如下:何本国(第1章,第4.6~4.7节,第6.3~6.5节);赫德亮(第2.1~2.3节,第2.5节,第5.1节,第5.3~5.4节,第7章);刘恩榕(第2.4节,第3.6节,第6.6~6.7节);朱士奇(第3.1~3.2节,第3.7节,第4.5节,第5.2节,第6.1~6.2节);李红普(第3.3~3.5节、第4.4节);孙伟亮(第4.1~4.3节),全书由孙伟亮统稿。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各级领导、济南黄河隧道项目部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参与本项目的山东科技大学师生等都为本书的编写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对上述做出贡献的专家、领导、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写时间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孙伟亮,主持的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二等奖各1项;主持编写的工法获山东省省级工法2项、铁路建设工程部级工法1项、国家级工法1项。近五年获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赫德亮,参加了杭临高速二期7合同段、赣粤高速N3-2合同段、105国道陇南段一级公路改造一期5合同段、国电费县电厂铁道专用线、广深港客运专线ZH-I标、云贵铁路工程YJZQ-3标、四川雷柏磷矿、沂水沂河大桥、龙烟铁路站前I标、济南中央商务区综合管廊市政一期(三标)项目、济南黄河隧道项目等工程建设。何本国,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副教授。2013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隧道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7年在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Deichmann岩石力学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发表SCI、EI论文30篇,邀请英文专著章节一篇,主编研究生教材一本,兼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设计方法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李红普,于2018年07月,在华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于2021年07月在东北大学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