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料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在理论回顾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宏观、微观角度实证研究中国饮料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同时还研究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等分解变量的增长率水平。
《中国饮料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用宏观、微观两组数据进行衡量全要素生产率及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等分解变量的增长率,是为了更全面、翔实地反映中国饮料制造业的经济增长现状。
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制造业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饮料制造业是中国制造业中31个大门类之一,是中国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可知,2016年,我国饮料制造业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6962家;实现工业销售产值(当年价格)19034.28亿元,比2015年增长7.99%;资产总计16761.53亿元,比2015年增加7.45%;主营业务收入达18538.03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6.70%;完成利润总额为1908.52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6.05%。在饮料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家在政策方面对该产业的健康发展高度重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修订)提出,鼓励“高附加价值植物饮料的开发生产与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果渣、茶渣等的综合开发与利用”;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2017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工信部发布了《关于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年3月,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若干规定》,这些意见和规定的提出是我国饮料制造业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但是在饮料制造业高速发展的背后,矛盾也是并存的,主要表现在:一是饮料制造业企业数量庞大,企业规模比例失调;二是产业分布较为分散;三是存在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四是产业研发投入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等。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饮料制造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影响饮料制造业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探寻提高饮料制造业经济增长能力的路径,有效推动我国饮料制造业的发展与繁荣,为未来产业布局提供可靠的依据,是时代赋予的课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指标,同时还能够测算出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目前,选择用全要素生产率来分析中国饮料制造业的经济发展现状是与当前学术界的理论评价相一致的,更具科学性。通过测算中国饮料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不仅能够反映出产业的经济增长,还能够揭示饮料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在现实经济中的贡献率,能够深层次地挖掘饮料制造业的发展机理,这样的测算结果更符合饮料制造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本书在理论回顾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宏观、微观角度实证研究中国饮料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同时还研究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等分解变量的增长率水平;本书用宏观、微观两组数据进行衡量全要素生产率及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等分解变量的增长率,是为了更全面、翔实地反映中国饮料制造业的经济增长现状。
邢育松,女,1974年出生,汉族,辽宁省阜新人,东北师范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国阿肯色大学访问学者。先后主持、参与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辽宁省社科联项目、辽宁省科协项目、辽宁省财政厅项目等10余项;在《统计与决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等期刊公开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教材1部。 获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世界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主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ISEC);金融伦理学(研究生)。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基础和测算方法
2.2 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3 饮料制造业相关研究综述
第3章 中国饮料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饮料制造业整体发展概况
3.2 中国饮料制造业省际发展概况
3.3 中国饮料制造业上市企业发展概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宏观数据的中国饮料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析
4.1 研究方法、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4.2 实证结果分析
4.3 中国饮料制造业TFP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微观数据的中国饮料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析
5.1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5.2 实证结果分析
5.3 中国饮料制造业TFP微观与宏观数据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饮料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1 饮料制造业影响因素的预期假说
6.2 计量模型构建及回归方法说明
6.3 变量选择与设定
6.4 数据来源说明
6.5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