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育人的生态路向与实践》在一系列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六维四阶”为基本研究路径,经过系统梳理,结合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和真切的教育感悟,从教育生态观的视角,对生态育人的使命与路向、生态育人的动力与生成、生态育人的探索与突破以及生态育人的治理与效能四大主题进行了关于实践过程和成效的系统阐述,最终形成了学校育人的生态路向与实践成果。该书作为普通中学探索新型育人理念和形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希望能给有同样发展困惑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一些参考和启发。
《学校育人的生态路向与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教育生态学,该理论用生态学的思维、观念与方法思考教育领域的问题,以整体、有机、动态的思维方式为核心要旨,强调将教育和影响教育的周边环境(包括自然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个人环境等)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研究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从中生发出育人的路径和策略,促进全面高质量育人的落实。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大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而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教育发挥其培养人的社会作用。
那么什么是好的教育呢?我们认为,要从未来时代的发展着眼、从教育的本质着眼、从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眼,能够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等教育参与主体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就是好教育。在这个教育的生态系统中,各主体能够在动态平衡中实现“正向演进”。
由于育人是一项具有综合性的复杂工作,不能孤立地将教育与社会割裂、与真实生活割裂、与人的全面发展割裂,要“五育并举”,而非智育一枝独秀。为此,我们从学校育人方向、教师发展方式、学生成长路径和学校管理模式等方面对“如何实现生态育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在探索生态育人的道路上,我们围绕“关注人、关注生命成长”这个核心主题,思考了“怎样才有好老师、好课堂、好课程、好学生、好家长,最后形成好学校、好教育?”2016年到2021年成都市金花中学(后文称“研究对象学校”)先后立项10余项省、市、区级教育科研课题,围绕这些问题开展调查研究、问题聚焦、因子分析,构建了符合学校发展情况的问题解决策略与措施。在一项又一项的课题研究中,推动着学校育人的改革进步。
本书在一系列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六维四阶”为基本研究路径,经过系统梳理,结合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和真切的教育感悟,从教育生态观的视角,对生态育人的使命与路向、生态育人的动力与生成、生态育人的探索与突破以及生态育人的治理与效能四大主题进行了关于实践过程和成效的系统阐述,最终形成了学校育人的生态路向与实践成果。本书作为普通中学探索新型育人理念和形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希望能给有同样发展困惑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一些参考和启发。
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教育生态学,该理论用生态学的思维、观念与方法思考教育领域的问题,以整体、有机、动态的思维方式为核心要旨,强调将教育和影响教育的周边环境(包括自然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个人环境等)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研究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从中生发出育人的路径和策略,促进全面高质量育人的落实。
在生态育人过程中,我们认为充分激发师生主体的生态自觉,注重协同,整合育人资源,丰富育人路径选择,重构学校育人文化,形成生态育人氛围,对于实现“五育融合、立德树人”、追求幸福教育的最终实现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 基础篇——生态育人的使命与路向
第一节 学校育人的生态型选择
第二节 相关研究与主要概念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框架
第四节 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第二章 教师篇——生态育人的动力与生成
第一节 基于生态观的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节 生态性课堂构建
第三节 DIA混合教学探索
第三章 学生篇——生态育人的探索与突破
第一节 基于教育生态观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第二节 以军体教育深化阳光德育
第三节 润德砺品的体艺特色教育
第四节 以职业体验促进劳动教育
第五节 以学科渗透方式实施国际理解教育
第六节 网络文化环境下网络道德的培育
第四章 管理篇——生态育人的治理与效能
第一节 基于校园有机更新的文化建设
第二节 基于生态观的学校组织变革
第三节 家校社生态共育探索
第四节 教育均衡背景下学校生态型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