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作能力作为人才的一项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大学写作教程》作为高校基础写作课的通用教材,立足于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整体人文素养为目标。
《大学写作教程》共分为八章,包括基础理论、常用文体写作、新媒体写作和广告创作四个部分。
《大学写作教程》为云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专业建设项目,不仅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写作课教学的教材,也适用于有关成人教育的写作教学,还可以作为广大读者学习写作的良好参考资料。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作能力作为人才的一项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教材作为高校基础写作课的通用教材,立足于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整体人文素养为目标。全书共分为八章,包括基础理论、常用文体写作、新媒体写作和广告创作四个部分。本教材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涵盖全面,力求系统。本教材的基础理论部分,涉及写作活动的规律总结,写作主体的能力和素养建构,以及如何选择材料、提炼主题、确定结构、外化表达等写作基本理论;记叙性文体写作部分,涉及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创作;议论性文体写作部分,涉及社会评论、文学评论、学术论文的写作;应用性文体写作部分,涉及党政机关公文写作和事务文书写作等;新媒体写作部分,涉及传统新闻写作、微博写作、微信写作、网络文学创作等;另外还附专章讲授广告文案创作。本教材将写作基本知识与文体写作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将常用文体纳入其中,使学科知识体系建构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
第二是立足传统,适应当下。本教材立足于传统写作理论,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现实需要,兼顾中文专业的特点和学生未来就业需求,尽可能地对当今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文体,特别是一些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的文体的写作特性、方法、技巧等进行比较全面的论述;把新媒体写作纳入教材,密切关注社会进程,重视当今社会多样化写作形式的嬗变,力求紧密结合当前学科前沿动态和社会需求。
第三是讲练结合,重视实践。写作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教材突出了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每一节后都附有丰富的思考与练习题。针对习题,可以采取多种训练形式,既可以课堂提问、分组讨论,也可以在课外进行自由辩论,这些训练能让学生消化所学课堂知识、开拓思路、在教学互动中激发创意。同时,这些思考与练习题可以灵活转换为课堂小练笔和课后大作文,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可行的操作训练,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本教材为云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不仅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写作课教学的教材,也适用于有关成人教育的写作教学,还可以作为广大读者学习写作的良好参考资料。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写作及其作用
一、写作的含义
二、写作理论
三、写作的作用
第二节 写作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一、写作是一个整体系统
二、写作过程的规律
三、写作活动的特点
第三节 写作“四体”
一、写作主体
二、写作客体
三、语言载体
四、读者受体
第二章 写作主体的能力与素养建构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建构
一、观察与采集能力
二、感受与想象能力
三、思维与表达能力
第二节 写作主体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生活素养
二、学识修养
三、思想意识
四、审美理想
第三节 写作主体的笔外功夫
一、“工夫在诗外”之于各种文体的写作
二、如何提高写作主体的笔外功夫
第三章 写作过程论
第一节 选择材料
一、材料的概念与分类
二、材料的作用
三、积累材料的途径
四、材料的取舍与安排
第二节 提炼主题
一、主题的属性与特点
二、主题的形成
三、主题的提炼
四、主题的表达
第三节 确定结构
一、结构的内涵和作用
二、结构的原则
三、结构的基本要素
四、结构的基本形态
第四节 外化表达
一、表达方式
二、语言表达的要求
三、文面与修改
……
第四章 记叙性文体写作
第五章 议论性文体写作
第六章 应用性文体写作
第七章 新媒体写作
第八章 广告创作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