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着三个方面展开,一是采用高生态效度的日常经验取样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和比较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情况;二是系统地分析影响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和作用机制;三是采用基于老年人日常生活情绪事件的情绪标注任务改善和提升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第1章 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概述
1.1 城市空巢老人研究概述
1.1.1 城市空巢老人的界定
1.1.2 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和干预研究
1.1.3 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干预研究
1.1.4 对已有研究结
1.1.5 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研究前景展望
1.2 其他相关研究综述
1.2.1 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幸福吗?
1.2.2 对积极效应的解释
1.2.3 关于老年人情绪健康和情绪调节年龄效应的理论解释
1.2.4 空巢老人比一般老年人更不幸福吗?
1.3 老年人社会交往的相关研究
1.3.1 老年人和空巢老人的社会交往现状
1.3.2 老年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1.3.3 老年人社会交往的相关理论
1.4 研究设计概述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的整体框架
1.4.3 研究和难点
1.4.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2章 高密度纵向研究设计
2.1 高密度纵向研究设计概述
2.1.1 高密度纵向研究设计介绍
2.1.2 高密度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点
2.1.3 高密度纵向研究设计的不足
2.1.4 高密度纵向研究设计的类型
2.1.5 哪一种高密度纵向研究设计方法适合你的研究?
2.1.6 采用高密度纵向研究设计的注意事项
2.2 高密度纵向研究设计的数据分析思路
2.2.1 高密度纵向研究设计主要涉及的研究问题
2.2.2 高密度纵向研究设据的基本特征
2.2.3 高密度纵向测量的信度指标:以情绪状态为例
2.2.4 高密度纵向研究设据的其他式:以情绪状态为例
2.2.5 情绪不稳定
第3章 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访谈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对象
3.4 访谈内容分析
3.4.1 老年人幸福感的具体表现
3.4.2 社会交往、社会支持与幸福感的关系
3.4.3 老年人的情绪特点及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与幸福感的关系
3.5 研究结论
第4章 基于日常经验取样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
4.1 问题提出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日常情绪体验取样程序
4.2.4 数据筛选与变量计算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老年人与青年人主观幸福感、孤独感差异对比
4.3.2 老年人与青年人在日常情绪体验上的差异比较
4.3.3 老年人与青年人在情绪复杂和情绪不稳定上的差异对比
4.3.4 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在主观幸福感、孤独感以及日常情绪体验合成指标上的比较
4.3.5 情绪复杂、情绪不稳定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3.6 空巢等被试间变量对每日情绪体验影响的多水平分析结果
4.4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4.4.1 老年人与青年人在主观幸福感和日常情绪体验上的差异
4.4.2 老年人与青年人在情绪复杂和情绪不稳定上的比较
4.4.3 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在主观幸福感、孤独感及其日常情绪体验上的比较
4.4.4 情绪平衡度、情绪混合和情绪细腻度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4.5 研究结论
第5章 基于日常经验取样的空巢老人社会交往研究
5.1 问题提出
5.1.1 老年人的社会交往研究
5.1.2 空巢老人的社会交往研究
5.1.3 空巢老人的社会交往相关理论假设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工具
5.2.3 日常情绪体验取样程序
5.2.4 日常社会交往活动取样程序
5.3 研究结果分析——传统的分析方法
5.3.1 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在不同类型社会活动上的差异
5.3.2 空巢与否和不同类型社会活动在老年人生活质量上的差异
5.3.3 不同年龄组别和空巢与否在RIR社会交往数量上的差异
5.3.4 不同年龄组别和空巢与否在RIR社会交往质量上的差异
5.4 研究结果的多水平分析
5.4.1 空巢等人口学变量及其他个体间变量对每日社会交往质量和数量的影响
5.4.2 空巢等被试间变量和每日社会交往的质量及数量对每日情绪体验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跨层交互作用)分析
5.4.3 研究结结
5.5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5.5.1 研究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和空巢类型不同划分方法
5.5.2 空巢老人的每日社会交往和每日情绪体验
5.5.3 老年人的每日社会交往和每日情绪体验
第6章 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6.1 问题提出
6.1.1 社会支持
6.1.2 别
6.1.3 经济状况
6.1.4 其他因素
6.1.5 小结
6.2 研究方法
6.2.1 研究被试
6.2.2 研究工具
6.2.3 数据处理
6.3 研究结果
6.3.1 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6.3.2 影响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分析
6.3.3 研究结果小结
6.4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第7章 提高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干预研究
7.1 问题提出
7.2 研究
7.2.1 研究对象
7.2.2 研究工具
7.2.3 日常情绪体验取样程序
7.2.4 数据筛选与变量计算方法
7.2.5 数据分析和统计
7.2.6 研究结果
7.2.7 研究结结
7.3 研究二
7.3.1 研究对象
7.3.2 研究工具
7.3.3 研究流程
7.3.4 干预结果
7.4 对研究一和研究二结果的讨论
第8章 基于日常经验取样的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的启示
8.1 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的界定
8.1.1 老年人生活质量双因素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8.1.2 情绪幸福感及其情绪的动态、情境和个体差异
8.2 如何解释城市空巢老人的非“空巢综合征”
8.2.1 关于空巢老人的界定问题
8.2.2 从“空巢期”到“老年期”存在一个较长时期的过渡
8.2.3 老年人依恋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8.2.4 研究结果的启示
8.3 其他需要讨论的问题
8.3.1 日常经验取样法在方法学上的优势
8.3.2 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干预日常生活化的重要
8.3.3 系统分析影响因素的重要
8.3.4 一些建议和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日常情绪体验记录单
附录三 罗彻斯特社会交往记录单
附录四 参与知情同意书
附录五 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录六 老年抑郁问卷
附录七 大五人格问卷简短版
附录八 主观幸福感量表
附录九 UCLA孤独感量表
附录十 内隐积极和消极情感测验
附录十一 孝道期待量表
附录十二 老年家庭版ERI问卷
附录十三 认知情绪调节问卷
附录十四 交流社会支持量表
附录十五 自我控制感量表、社会交往掌控感量表和健康掌控感量表
附录十六 情绪调节量表
附录十七 其他情绪调节能力的测量工具
附录十八 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
附录十九 情绪能力量表
附录二十 情绪标注指导语
致谢
第1章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概述
自1999年我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截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3086万人,人口的16.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15003万人,人口的10.8%。预计51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届时老龄化水平将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人口的比重将维持在25%~30%。因此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研究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其机制具有的社会意义。
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截08年,中国城市老年空巢家庭括独居)的比例已经达到49.7%,其中地级以上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经达到了56.1%,其中独居老人占12.1%,仅与配偶同住的占44%(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08)。《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认为老年人独立居住比例呈上升趋势,截10年,城乡合计空巢老年人占老年人数的49.3%,城镇空巢老年人占城镇老年人数的54.0%。根据全国老龄委的数据,15年我国大中城市老年空巢率达70%,预计到30年空巢率将达到90%(邬沧萍,02),而且随着更多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
因此来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研究已成为老年学研究的(曾毅,顾大男,02),其中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更是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例如患病老人和残障老人、住养老机构老人、临终前老人、失独老人、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Shah,Coates,06)。因此,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已日益成为和学界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1.1城市空巢老人研究概述
1.1.1城市空巢老人的界定
1.国内外学者对空巢老人概念的界定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早由Loomis和Hamilton于1936年提出,Glick(1947)将该理行了扩展和丰富,将家庭生命周期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收缩完成和解体六个阶段,具体见表1-1。
根据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对家庭周期的划分,家庭空巢阶段开始于收缩完成期,即家中后一个孩子离开家庭。1979年开始,国家规定城市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这导致家庭的扩展阶段提前结束,收缩阶段时间大幅度减少。家庭的空巢阶段极大地提前,45~50岁入空巢家庭,而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了,这使家庭的空巢阶段可持续长达30年,甚更久。根据学者对老年人的划分标准,父母如果超过65岁,在家庭的空巢阶段生活的父母称为空巢老人。
目前学界对空巢老人的界定主括三种观点:,指后一个孩子离开原生家庭,只剩下一对夫妻独自生活的老年父母(Chudacoff,Harevenw,1979;Sartori,Ziberman,09;Gratton,Gutmann,10),其括单人空巢老人和夫妇两人的空巢老人(赵黑,04)。李德明等(03)将空巢老人分成了空巢组和相对空巢组,前者主括子女全在国外或外地、或无子女的老年人;后者指子女与父母在同一个城市,但不在一起吃住(Xie et al.,10)。,指与配偶居住或单独居住的老年人,这一界定囊括了独居老人(Liu,Guo,07,08)。第三,指子女不在身边或无子女的老人,也是种界定中的相对空巢老人(Xie et al.,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