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价值观念流变研究》主要针对先秦儒学价值范畴展开论述,并对诸多价值范畴的后世演变进行相关分析与对比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方面均有重大意义。
王红进,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北京物资学院文化传媒教研室教师,副教授。主要教授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同时承担留学生教学工作。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专著两本,分别为《诗经文化阐释》《电影艺术真实性研究——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
儒学是一门教人成就圣人人格的学说, 其对人的存在的关注点体现在个体价值的实现上。先秦儒家理论围绕个体价值及其理想人格的实现而展开, 并对众多相关价值问题进行探究和阐释, 其中核心问题包括心性说、天人说、个体- 群体关系、内圣外王等。
儒家学派由孔子创立, 其后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相继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 虽然孔子诸弟子治学思路有所差异, 但万变不离其宗。儒学以“仁” 为价值核心, 以“孝” “礼” “义” 为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以中庸为价值取向, 以实现圣贤人格为价值理想, 这一价值体系由孔子奠基, 其后儒者历代相传, 其价值旨要一以贯之。然而, 在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中, 儒学的发展逐渐偏离了先秦儒家的理论与实践初衷, 使本来以成就主体价值为目标的儒学面临主体实现与创造价值的现实桎梏。现实的外力因素如何与先秦儒家主体价值理论相互作用? 在历史演进过程中, 不同时期儒学价值观念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本书主要就先秦儒学价值范畴进行研究, 对诸多价值范畴的形成、演变进行分析对比。仁、孝、礼、义利、忠恕、中庸、内圣外王以及君子圣人等相关价值观念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概念, 厘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 并追踪其发展过程及历史背景、具体原因, 对我们更好地继承先贤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没有任何一个理论是完美无缺的, 我们在进行研究时不能忽视先秦儒学因历史局限性而存在的思想与文化上的理论缺陷, 同时, 探究如何从现代文明的角度去全面地理解先秦儒学, 汲取先秦儒学的价值精华,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