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送给孩子的博物文化课, 以各博物馆和考古发掘为背景资料, 选取了几个主题, 涉及近千件文物, 图文结合, 故事般的文字生动形象, 图片和漫画插图精美, 引领读者走进灿烂辉煌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民俗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习俗。我们的这些习俗来自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文学作品、民间习俗等。本书从中华民族的民俗发展谈起, 讲述了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传统节日、婚庆礼仪以及民间艺术等诸多层面, 以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丰富的人文内涵, 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精彩生动的民俗画。
1.古人怎么过节,怎么结婚?咋穿好看,吃啥唱啥玩啥?《给孩子的博物文化课:文物里的民俗节日》再现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专家团队精心打造,送给孩子的博物文化启蒙课。
2.知识点丰富,脉络清晰,从民俗的历史发展谈起,讲述了民间传统活动、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传统节日、婚庆礼仪以及民间艺术等民俗节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精彩生动的民俗画卷。以各博物馆和考古发掘文物为背景资料,拍摄近百张图片,图文结合,生动有趣。
3.书中知识小档案的设置,延伸历史的知识点,让孩子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知识小提示的设置,提出问题,启发孩子去思考。
4.四色印刷,知名文博专家、教育家周晓陆,考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后晓荣,博物馆研究员朱思红倾力推荐。
文物是什么——写给小朋友们博物之旅的话
文物是什么?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答案。
文物作为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这些古人遗留至今的具体物质遗存,其基本特征是:,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文物是历史的通道
文物让我们可以顺利抵达历史记忆的深处,更是我们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每一件文物都镌刻着中国文化的深沉记忆,都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密码,是国家的“金色名片”。从半坡彩陶到二里头青铜器,我们知道了中国先民跨越了野蛮,发展到文明;从秦始皇陵到武昌城墙上的声炮声,我们知道了帝制的终结到民主的开始。
文物是文明的勋章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枚闪闪的文明勋章,它彰显着人类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迸发出的非凡智慧,显示出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创造力量。我们从长信宫灯看到了智慧之光;从记里鼓车看到了速度的追求,从神火飞鸦看到了征服太空的梦想。博物馆中的每一件文物都展示着一个故事,一个穿越时空,将过去与现在联结在一起的故事。今天作为勋章的文物就是在传承历史,就是在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物质根本。
文物是前行的灯塔
珍藏在博物馆中的每一件文物还是前行的灯塔,照亮着今人走向未来的路。例如,虎门炮台在时刻警示着那段欺辱的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家博物院珍藏的秦代大铁权则体现着公平交易,统一规则;敦煌莫高窟中的张骞出使西域壁画则体现了百折不挠的家国责任。击鼓说唱陶俑在手舞足蹈中传达了乐观、通达的生命之美。文物中的历史、生命、责任、规则等理念无处不在,同时也在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文物是历史的通道,让我们有了记忆之感;文物是文明的勋章,让我们有了传承之责;文物是前行的灯塔,让我们有了创新之源。每一件文物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一个“阿里巴巴”宝藏。听懂故事的真谛,探寻宝藏的秘密是每一位小朋友的天性。期待小朋友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领会文物之美,美的文物。同时更期待这套博物文化丛书,将从书画、钱币、人的进化、服饰、交通、民俗、科技等主题为小朋友打开一个个“阿里巴巴”的大门,从而让更多小朋友了解历史文化、了解中华文明,终爱上博物馆,爱上历史。
后晓荣
后晓荣,江西南昌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田野考古队领队,伯明翰大学、剑桥大学和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学科知识结构较为完整,具有历史、古文献、考古、文物、历史地理等多学科教育背景和研究能力,同时具有多年一线田野考古工作经验和文物鉴定能力。近年来主要利用考古文物资料从事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研究方法。出版作品有《科学发现历史——科技考古的故事》《秦代政区地理》《战国政区地理》《悠悠集——考古文物中的战国秦汉史地》《穷穷集——古代文物与历史文化研究》等。陈晓飞,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考古与博物馆专业,现就职于北京大运河民俗博物馆,文博馆员,主要从事文物研究、保管等工作,先后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薛磊,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专业,现就职于故宫博物院,博物馆管理员,主要从事文物维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一章 走进斑斓多彩的民俗画卷
节 民俗的历史发展002
第二节 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008
第二章 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
节 春节022
第二节 元宵节029
第三节 端午节033
第四节 七夕节038
第五节 中秋节041
第六节 重阳节045
第三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民俗风情
节 北京民俗050
第二节 华南地区浙江宁波民俗063
第三节 西北地区陕西民俗073
第四节 西南地区贵州民俗090
第五节 东北地区主要民俗102
第六节 华中部分地区主要民俗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