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市民社会研究中存在两个现象:一、西方市场经济市民社会自由民主政治的模式被普适化,用于各国的研究中;二、葛兰西、哈贝马斯以来的文化市民社会转向使市民社会的文化、政治功能被置于首位,市民社会的经济内涵被淡化。这种倾向强调的是市民社会相对于国家的独立性和对抗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市民社会对民主政治的推动程度,并以此来对各国市民社会作出价值判断。在这两者的结合下,中国市民社会发展处于西方话语主导之下。本文主题设定为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来检视西方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民主政治思想,并科学认识中国市民社会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种种质疑以及问题,阐发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内涵和价值。
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为此,为了使中国故事在面临西方思想的强势追问之下获得主动,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交锋无可回避,特别是,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与当今中国的关系需要认真研究。作者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来检视西方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民主政治思想,并科学认识中国市民社会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种种质疑以及问题。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研究既要考虑其在不同国家横向维度上的应用,也要考虑其在历史纵向维度上的发展,这才能使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与当前的历史实践及学术理论进行对话,以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发展性。
前言
本书主题设定为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就是要阐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不仅适用
于资本主义历史阶段,而且对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创新型实践也有科学指导意义。
市民社会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为此,为了使中国故事在面
临西方思想的强势追问之下获得主动,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交锋无可避免,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科学内
涵及其与当今中国的关系尤其需要认真研究。
当前市民社会研究中存在两个现象一、西方市场经济市民社会自由民主政治的模式被普适化,用
于各国的研究中。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市民社会与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研究也处于此模式的主导下。在这
种话语模式支配之下,中国的政治体制现状受到了质疑,未来民主政治发展也被纳入到了西方的框架之中
二、葛兰西、哈贝马斯以来的文化市民社会转向使市民社会的文化、政治功能被置于首位,市民社会
的经济内涵被淡化。这种倾向强调的是市民社会相对于国家的独立性和对抗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市民社
会对民主政治的推动程度,并以此来对各国市民社会作出价值判断。在这两者的结合下,虽然学者们都承
认中国的市民社会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对市民社会的评价和发展走向则有不同认识。一些人认为中国的
市民社会不合格,应该基于西方的模式来改造中国的市民社会另一些学者虽然强烈反对用西方标准来衡量
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道路的重要性,但往往用特殊性这个词一言以蔽之,缺乏
在市民社会的话语体系中做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
本书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来检视西方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民主政治思想,并科学认识中国
市民社会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种种质疑以及问题。通过搜集众学者的研究,在充分学习的同时,也感到某
种欠缺既有成果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把握似有厚古薄今、以古非今之嫌。研究重在说明马克思市民社
会思想的由来,也准确把握了马克思有关思想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关系本质的意义。但是,若以此来理解
中国现实,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西方历史发展的逻辑来解读现实中国,从而导致如下困境要么否定中国市
民社会的发展,要么否定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价值。事实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市民
社会发展迅速,却并不与西方相同。因此,不仅不能简单用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来判定中国现实及发展,
而且也不能简单用过去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理解来解读中国,因为过去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理解
是仅限于解剖资本主义,而今面对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研究既要考虑
其在不同国家横向维度上的应用,也要考虑其在历史纵向维度上的发展,这才能使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与
当前的历史实践及学术理论进行对话,以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发展性。
本书的逻辑脉络是首先梳理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形成过程和理论内涵,以窥马克思
市民社会思想的全貌。然后对国内学界关于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以及运用这种思想来理解当今
中国的认识并进行分析。分析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及其运用
有了相当丰富的认识,但仍有如下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处理西方主流理论与中国发展之间的矛
盾,如何回应当前文化的市民社会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挑战等。回应这些问题,需要进
入到理论与历史的对话当中去。美国是自由主义市民社会思想的重要根据地,也是被海内外学者拿
来与中国比较的重要参照系之一,因此本书专辟一章对美国市民社会发展逻辑进行审视,就自由主义与马
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如何看待美国市民社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比较性的对话,以揭示自由主义关于市民
社会与民主政治认识上存在的片面性,科学理解美国市民社会发展。最后,对中国市民社会与民主政治发
展道路的特点进行考察,研究分析中国实践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继承发展关系,阐发马克思市民社会
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内涵和价值。
本书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市民社会的基本内涵是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其基本功能是物质生产生
活的承担者,市民社会的经济基础内涵不应在后来学者强调的市民社会的文化转向中被忽视甚至消解掉,
因为文化的市民社会所追求的民主政治也离不开这个根基。二、市民社会概念不完全等同于经
济基础概念。市民社会一般是相对于国家而言,侧重于对社会历史发展中经济生活承担者与政治管理
者之间能动关系的把握而经济基础一般是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侧重于对社会历史发展中经济制度与
政治制度之间制约关系的把握。三、尽管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西方社会有多方面的改良,包括民主政治
的发展但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基本点仍然有助于我们把握西方市民社会的本质特点。四、中国市民社会
的发展与西方有共同之处,即都是物质生活关系的承担者但也有不同于西方的特点,即中国共产党在其中
的领导作用,她应该始终代表市民社会的整体利益,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共产党人始终
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同时,党建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密不可分,且党建需要市民社会的参与,这
是社会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本质要求。总体来说,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必须致力于走良性互动的道路,包
括市民社会内部的各群体之间、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中国市民社会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等诸多良
性互动,这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要求。同时,中国必须充分吸取西方资本主
义市民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
原晨珈,出生于1990年8月,女,山西省长治市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代化。至今已发表近十篇文章,其中四篇被核心期刊目录收录,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四项。
目录
绪论.......................................................................................................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现状5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17
第一章市民社会思想的历史谱系考...................................................20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遗产20
二、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自我认识30
三、逻辑定位黑格尔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思想42
本章小结市民社会思想研究范式的初步确立50
53一、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产生53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发展71
三、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科学内涵的三个层次88
四、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经典意义100
本章小结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科学内涵110
第三章中国学界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再认识..........................114
一、改革开放前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一般认识114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重新认识122
三、理论和实践的挑战要求正确认识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142
本章小结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在当代中国的际遇152
第四章对美国市民社会发展逻辑的审视.........................................154
一、美国市民社会认识维度之辩154
二、美国宪政民主本质之辩163
三、美国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之辩171
四、美国市民社会与民主政治发展在认识上的自我修正之辩178
本章小结资本主导是理解美国市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的钥匙187
第五章对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审视.....................................189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中的地位189
二、中国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特点比较视域下的研究202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变迁216
本章小结中国道路对市民社会历史实践的扬弃218
结论...................................................................................................221
参考文献...............................................................................................225
后记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