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的学术生涯,是误打误撞地从青年研究开始的。引我产生这个兴趣的,是我在复旦国政系读书时的董敏志先生。彼时先生授青年学课程,所著《传承与超越:青年文化论》面世,让我在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之外,找到了一个更吸引我的领域,因为我发现,青年之谜,迥异于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人之谜,而是关于人的生命历程中特殊阶段的一些特殊现象的追问,关于人的本质和价值的理论确证并不能直接为之提供为什么、怎么样的现成答案,真正的答案往往必须求诸每一个体的心理表层或深层的精微之处。正因为此,青年研究成了一个迷人的事业。
彼时的我,以一个青年的身份、青年的姿态和青年的心性去思考青年,毕竟有着固有的局限性,即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然而,待我人到中年,已面临老之将至的人生主题之时,却会与其他中年人一样失去青年的心性、以有富含朝气的思考。这任务就历史地落到了我的学生辈的身上。孙丽芳博士就是这些优秀的学生之一。所以,当丽芳博士邀我为她这本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的论著写序时,我欣然应允,并视为荣幸。可没想到的,这看似一项简单的工作,却因诸事烦扰而久拖不成,以致差点儿成为烂尾。实在惭愧得很。
忆起丽芳博士论文的开题之时,迷现象与迷文化何以成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论题,这是论文选题面临的主要质疑之一。这既关乎学科定位、学科边界问题,也关乎论题的展开路径、方式和问题解决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方案。主体的自我迷失和迷群冲突,自然成了最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问题点,整个论文也依此展开论述,也由此提出了迷文化的教育形塑、社会规约这两种对策思路和社会干预方案。这也成就了本书以下突出的特征和优点。
其一,成功地做出了青年研究中在关注问题时进行中性化研判的有益尝试。在社会问题研究中,问题一语所蕴含的,不仅是需要思考的社会课题,还是需要校正的偏向、需要防范的风险、需要遏止的错误,而且往往会生出狼来了的惊呼或一代不如一代的慨叹。然而,对偏向、风险、错误予以悲观化的预判,并不真正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若能立于中性化的立场去理性地正视,对现象的观察才会更全面,对本质的把握才会更深刻,对问题对策的思考也才会更符合科学性的要求、社会的要求。在本书中,青年迷文化并未被简单地看作偏向、风险或错误,关于迷现象的事实得到了符合韦伯所谓价值中立原则的描述和处理,其个体性价值、群体性价值和社会价值则得到了广泛的确认,这种乐观姿态与问题相中和,使得其后的问题症候、教育或规约思路都能建基于理性研判的基础上,观点也更易于让人信服,更具有实践价值。
其二,成功地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角下进行亚文化观察的理论魅力。以往的亚文化观察,一般多从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比较或冲突入手,且多是冷眼旁观和严肃批评之态,基于社会秩序的整体主义方法论或隐或显地成为理论基调,无聊焦虑的冲突依然难以理解和解决,反使成果具有突出的代沟性。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角出发,则意味着为了人的充分自由的全面发展而提出问题、分析根由、设计对策,从而赋予成果以人本关怀的取向,无论是教育形塑还是社会规约,都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充满温情和期许。尽管这种观察或与作者的青年角色有关,而其更深层的原因,大抵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自觉。
其三,成功地实现了多种研究范式的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理论-演绎规范批判问题对策等不同研究范式,各有其优点,但其局限性也已为人们习以为常。理论孤立地存在于经验之外,缺乏面对丰富实践的解释力;规范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被无视,以致作为批判的依据时缺乏公允性,难为社会普遍接受;对策虽与问题具有对应性,但当面向变动不居、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却显得普适性有余、策略性不足。若能兼采各种研究范式之长,无疑更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横断学科特性相契合。本书在青年迷文化这一主题之下,以多种研究范式的融合,很好地实现了横断学科的初衷。迷文化的历史叙述,为把握迷现象的价值、风险、变化规律等提供了事实依据;对迷现象的心理学、青年社会学的阐释,为青年迷文化的价值评价、行为问题症候分析,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组织社会学、传播学等理论资源,开阔了教育及社会规约思路、方案的理论和实践视野。
当然,青年迷文化的揭秘与解谜,本身即是一个理论难题。丽芳博士的思考,毕竟是她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规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青年迷文化问题的一隅之得。在更广阔的思维视野之下,在时代变迁的大势之下,青年迷文化还需要继续作为问题得到更广泛的关注、更具时代性的阐释,也还有更多的论题值得进行更深刻的思考。比如,青年本身的特性是如何与迷心理实现媾合的,其媾合的机制是否对青年教育提供契机或启示?迷文化中迷之心理,是否可能及如何实现解组与重构,这种解组或重构对于迷心理的积极化转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什么?迷现象因其能群而成为一种文化,但对于个体意味着什么,是否也可能成为文化元素,甚至以迷的态度推动主体的志业发展、人生价值的实现?面对当代青年迷现象的单向度特征(与娱乐文化的媾和)与迷文化的多元相并存所呈现出的复杂社会景观,社会所需要做出的,是整合、治理,还是对多元倡导、发扬?在更久远的历史考察中,从古至今由时尚到风尚的转化,可否看作迷的累积及其成果;如果没有迷,能否有风尚的形成、文化遗产的传承?如果只有迷,人类又会面临怎样的前景?如此等等,希望学界勿以迷之题小而无视。
丽芳博士不是我最先毕业的博士生,却是第一个邀我写序的博士。是她成就了我学术生涯中的第一篇序文。虽言犹未尽,嘉许、期待却尽在其中。祝愿她能继续关注和思考迷现象和迷文化,并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进一步提振创新的勇气,以产出更多的成果,做出更大的理论贡献。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戴锐
2022年8月
前言
青年在不同时代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五四运动是当代青年在面临民族危亡、国家危难之际对时代吁求的强力回应。在中国的革命年代和建设发展时期,青年发挥着重要作用,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将青年发展融之于时代命运和国家前途,青年发展关涉时代前途,关涉国家发展走向,关涉社会和谐发展,关涉青年自身价值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虽未根本改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但是却为中国的发展设置了新的议题和挑战,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百年目标,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这一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主体必将是无数为之奋斗的青年。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着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青年的发展,其中,青年对于迷文化痴迷与狂热的态度已然成为困扰青年成长与发展、遮蔽青年意义及价值实现的强力阻隔。因此,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青年迷文化,探求解蔽青年成长发展及其价值意义实现的路径。
传统观念中的青年文化是以青年为主体,并由青年生产和创造的,体现青年参与社会活动实现社会化过程中所展示的独立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迷文化是伴随大众传播和大众文化的发展而兴起的文化现象,青年是最活跃的受众,也是迷文化主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创造过程中最主要的群体。当代社会中各种迷现象、迷热点、迷潮流,以及围绕这些所形成的迷文化构成了青年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日常。青年是迷文化的重要生成者、传播者,亦是迷文化的主要消费者,迷文化成为青年文化发展中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表征着青年的情感、思想、行为及价值取向。青年迷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任何一种新生文化的出现都伴随着争议、质疑、担忧和批判的声音,迷文化亦是如此。
本书主要从迷、迷群、迷文化等相关概念的界定、理论来源的追溯,青年迷文化的核心构念、嬗变历程及构成机理等方面分析青年迷文化形成的理论与现实逻辑。当代青年迷文化的发展突破了传统迷文化发展的壁垒,在迷文化的生成、传播和创新等方面借助网络技术实现了迷文化的多元传播与互动,从虚拟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青年迷个体到诸多迷群,青年迷文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由迷文化带动迷文化产业链的形成,促使迷经济成为我们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可否认,部分青年迷作为着魔的独狼和歇斯底里的群众的存在,他们的迷狂、非理性等迷态及行为致使迷文化在理性与非理性边缘徘徊,理性迷与非理性迷的划界、迷文化的价值及意义的厘定等是本书研究的着力点。由青年迷文化的价值意蕴探究青年迷文化对于迷个体、迷群及其社会价值,旨在考察青年迷文化的价值性存在及其意义的再生成勘察青年迷文化的现实症候,对青年迷文化异化的共性现象进行归纳,揭示其存在的本质及根源,进而分析多元化的青年迷文化具象,即从青年迷文化的共性到特性、从普遍到特殊、从宏观到微观、从青年迷个体到迷群等方面探寻青年迷文化异化的本质、原因及后果。探究青年迷文化发展必须遵循创生、传播、交往及其发展逻辑,在青年迷文化形塑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夯实理论与实践基础,立足于青年迷文化空间场域的转化、融洽与建构,在迷群体发展基础之上重构青年迷文化发展图景。
目录
第一章绪论..................................................................................................................... 001
第一节研究缘起与研究价值.......................................................................... 001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述评................................................................................... 005
第三节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015
第四节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018
第二章迷、迷群与迷文化......................................................................................... 021
第一节迷.................................................................................................... 021
第二节迷群.................................................................................................... 027
第三节迷文化.................................................................................................... 040
第三章青年迷文化的内涵及形成机理......................................................................... 054
第一节青年迷文化的内涵............................................................................... 054
第二节青年迷文化的嬗变历程...................................................................... 074
第三节青年迷文化的形成机理...................................................................... 083
第四章青年迷文化的价值功能....................................................................................... 102
第一节青年迷文化的个体性价值.................................................................. 103
第二节青年迷文化的群体性价值.................................................................. 119
第三节青年迷文化的社会价值...................................................................... 135
第五章青年迷文化问题症候探察................................................................................... 147
第一节青年迷文化问题症候及其本质......................................................... 147
第二节青年迷的主体性迷失.................................................................. 160
第三节青年迷群的群际冲突与社会风险..................................................... 175
第六章青年迷文化教育与规约的前提性认知............................................................. 192
第一节青年迷文化教育与规约的现实际遇................................................ 192
第二节青年迷文化教育与规约的原则......................................................... 200
第三节青年迷文化教育与规约的价值确证................................................ 208
第四节青年迷文化教育与规约的实践逻辑................................................ 213
第七章青年迷文化的教育形塑...................................................................................... 229
第一节青年迷自我意识的形塑............................................................. 229
第二节青年迷群自我教育的形塑.................................................................. 245
第三节青年迷主体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塑............................................ 262
第八章青年迷文化的社会规约...................................................................................... 270
第一节经由组织路径的社会规约.................................................................. 270
第二节经由环境建设的社会规约.................................................................. 278
第三节社会规约的实现机制.......................................................................... 283
参考文献.................................................................................................................................. 288
后记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