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 研究基础与趋势
(一)国外研究概览
(二)国内研究概览
(三)研究趋势展望
二 研究价值与目标
三 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一章 金融市场主体赋能的制度理据
一 赋能的理据:金融素养培育的逻辑起点
(一)消费主体行为偏差的柔性矫正
(二)预防性消费者保护的体系完善
(三)主体责任提升的基础设施匹配
二 赋能的探索:金融素养培育的制度流变
(一)从知识到素养:金融素养的实践演进
(二)从倡导到责任:金融素养的资源仰仗
三 赋能的迷局:金融素养培育的价值厘定
(一)有效性质疑下的万能主义厘清
(二)空洞化困境下的父爱主义转型
(三)常态化目标下的法治主义嵌入
四 未竟的赋能:金融素养培育的发展向度
(一)提升金融教育国家战略的法治保障
(二)强化优先领域金融素养的场景嵌入
(三)以信息规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转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金融素养国际探索的制度因应
一 金融素养培育国际探索的主体框架
(一)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合作倡导
(二)专业性国际机构的规则嵌入
(三)金融机构资助下的项目拓展
二 金融素养培育国际探索的现实源流
(一)萌芽阶段(2008年之前):助力金融决策的认知倡导
(二)证立阶段(20082013年):内嵌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金融教育
(三)强化阶段(2013年至今):立足差异化与回应性的金融素养制度供给
三 金融素养培育国际探索的制度要点
(一)协同性:公共与私人的制度并重
(二)实效性:普遍与特殊的制度并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融素养法律实现的现实瓶颈
一 普惠金融背景下校园金融市场治理的路径偏离
(一)金融消费者身份的片面认可:校园金融排斥
(二)校园金融市场的发展遏制:引导方向错位
(三)市场主体受教育权保障缺失:金融素养培育不足
二 金融普惠目标下放开校园金融市场的价值探讨
(一)普惠性经营主体:秩序与创新
(二)普惠性消费主体:深化与发展
(三)普惠性市场建构:包容与审慎
三 校园金融市场治理的路径探索
(一)理念设定:包容审慎
(二)主体塑造:法律赋能逻辑下的金融素养培育
(三)协同共治:多元主体责任明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素养法律实现的理念协调
一 买者自负:投资者保护的理想与现实
二 买者自负的误区:以卖者尽责为中心的投资者保护
(一)过度强调卖方责任
(二)忽视主体能力培育
三 买者自负的回归:投资者保护的转型必要
(一)金融监管制度变迁下的规则归位
(二)金融市场数字化转型的制度回应
(三)金融素养培育全球化的因势利导
四 买者自负的实现:投资者保护的制度优化
(一)监管理念的调试:从赋权到赋能
(二)监管规则的完善:卖者尽责与买者自负的制度衔接
(三)特殊工具的应用:金融素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素养法律实现的法权配置
一 金融素养培育实践的法权检视
(一)我国金融素养培育实践的体系特征
(二)法权视域下我国金融素养培育实践的问题
二 金融素养培育需求的法权表达
(一)金融素养的语境厘定:过去、现在与未来
(二)金融素养培育的法律逻辑:新型权益主张
三 金融素养培育受教育权中心的法权进路
(一)金融素养培育的制度核心:受教育权
(二)金融素养培育的法律实践:受教育权视角下的工具构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融素养法律实现的制度展望
一 金融市场的数字化转型:源流与愿景
(一)金融市场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源流
(二)金融市场数字化转型的制度愿景
二 数字化转型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风险与挑战
(一)普惠悖论:企业金融化的目标背离
(二)数字鸿沟:金融市场排斥的加剧
(三)数据黑洞:新型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
三 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具体法律规制范式:调整与转型
(一)厘清监管理念:数字金融时代消费者保护检讨
(二)健全监管体系:增加监管专业性
(三)打破金融壁垒:信息披露与金融教育
本章小结
附件一 关于金融教育与认知的原则及良好做法的建议
附件二 成年人金融素养核心能力框架
附件三 青年人金融素养核心能力框架
附件四 中小企业金融素养核心能力框架
附件五 投资者金融素养核心能力框架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