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皇家文学学会成员、英国国家文艺学会和美国文艺学院名誉会员理查德·休斯代表作,充满冒险、传奇、悬疑、寓言等各种文学元素。
★ 被誉为描写儿童心理活动的典范之作,一部深刻洞悉儿童内心世界的现代寓言。
★ 兼具成长小说与女性小说双重特点,呈现一个女孩心理成长与精神蜕变的全过程。
★ 小说曾多次被改编为电影、舞台剧
译者序
一个海上的冒险故事,七个孩子加上一群海盗。这会让我们产生怎样的期待呢?会不会是一个彼得·潘和胡克船长式的童话?亲爱的读者,事实不仅如此,实际上《牙买加飓风》不仅是一个《彼得·潘》式的童话,更是一个风格迥异的传奇。
《牙买加飓风》最早出版于一九二九年,其时已是一战之后,现代造船业已经颇为发达,英国尤其走在世界前列。在各国海军坚船利炮的巡逻之下,海盗早已销声匿迹。然而,仿佛是为了缅怀那个属于加勒比海盗的时代,作者把故事安排在了一八六〇年前后,讲述了孩子们与一艘苦苦支撑着不肯退出历史的海盗船的故事。
故事以牙买加为开端,作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其殖民地遍布全球,牙买加便是其中之一。于是,一个名叫巴斯·桑顿的英国人带着家人到牙买加谋生。生活是清贫的,可是也有很多在文明国度享受不到的自由。尤其是孩子们,在这片蛮荒之地上自得其乐。五个孩子成长在快乐而无忧无虑的环境中,他们喜欢游泳、爬树和捕捉小动物,他们也喜欢光着身子玩耍,因为那样会令他们感到舒适和愉快。同时,他们还在不断地思索:喜爱幻想或许并不是件令人厌恶的事情,相反,幻想会带来一种奇异的感觉,就好像擦破肌肤去寻找自己究竟在哪里似的那种感觉。
一次,巴斯·桑顿家的孩子们到费尔南德家与他们的孩子同住,在这次做客中,孩子们亲历了小说中的两场灾难之一地震。面对着这样的情节,理查德·休斯将其超凡的天赋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并未表露任何感性的认知,而是一直在以孩子们的视角来叙述他们对地震的反应艾米莉一边跳舞,一边学狗叫;约翰在潮湿的沙滩上翻着跟头,然后在海里游泳,兴奋得好似要游往古巴一般……
这些以成人视角看来可谓疯狂的行为,贯穿小说的始终,不得不令读者思考:以传统的是非判断思维来看待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否正确?
不久之后,在第二场灾难飓风来临前的晚餐时,一只野猫闯到巴斯·桑顿家,抓住并掐死了塔比孩子们心爱的小猫。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艾米莉,比起所遇到的任何人的离去,她为塔比之死所感到的悲痛要更为强烈。此后,艾米莉每每想到死亡,塔比就会出现在她的脑海之中。
一场不期而至的飓风改变了一切。虽然全家得以躲过灾难,但桑顿夫妇意识到了潜在的危险,他们决定送孩子们回国避难。身无长物的桑顿夫妇,买不起昂贵的客轮票。于是孩子们被托付给一艘运货的旧式帆船,他们与费尔南德家的两个孩子一起开始了漫长的航程。
航程开始后不久,孩子们乘坐的轮船就遭遇海盗一群冒失的家伙,他们将七个孩子带回自己的船上。误打误撞来到船上的孩子们,很快便适应了新的环境,而从来不曾照顾过孩子的海盗们倒有些手足无措。天真的孩子们不知道害怕,反而把船当成了探险的好去处,他们玩得不亦乐乎,海盗们却被搞得焦头烂额。
然而,约翰在孩子们中间突然消失悲剧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骤然发生了。而孩子们对此的反应继续在甲板上做着游戏,再未有人提起约翰更加值得深思。理查德·休斯将隐秘的儿童心理以幽默、富于诗意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孩子们和成人之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心理深渊的桥梁。
对于海盗,作者也同样一反常规,他没有把海盗描写成那种嗜血成性的暴徒,反而赋予了他们浓厚的人情味。事实上,琼森船长和奥托大副是举止颇为文雅的人,而他们的劫掠方式也相当文明。为了应付海军盘查,船上连大炮都没有装,仅有的几支枪也只是为了起到震慑的作用。不得发生流血事件这是他们的准则。
与詹姆斯·巴里的《彼得·潘》相比,《牙买加飓风》精彩之处还在于它描写了许多更为现实而非虚幻中的危险。例如,艾米莉的感情渐渐变得丰富,她隐隐约约地喜欢上了琼森船长;而船长心底同样有一根柔软的弦,也被这个可爱的女孩触动了;醉酒的琼森对艾米莉产生非分之想,艾米莉咬伤琼森的手指,使这一切转瞬结束,而后琼森又对自己的行为深感困惑;费尔南德家的玛格丽特也对海盗们满怀爱慕之意……
与此同时,理查德·休斯将其洞察儿童心理的惊人禀赋聚焦于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呈现出了一个介于孩童的幻想与成人的理性之间的隐秘空间艾米莉自问我究竟是谁?为何被造成这个模样?那么多年份,为何自己偏偏生在这一年?这一切究竟由谁来决定……
后来,孩子们在半途被海盗送上一艘开往英国的客轮,他们安全到达英格兰,但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在随后对海盗们的审判中,艾米莉以谎言使琼森被判了绞刑。这个结局会令人联想到一幅常见于英国乡村酒吧和庄园别墅的版画:由近处看去,是两个纯真的孩子背光站在拱形窗下的露台上,但当你退后几步再看过去时,就变成了一个下面衬着十字架的骷髅。理查德·休斯的《牙买加飓风》正是以另一种形式将这幅画展现给了大家。
一九九九年,美国现代图书馆评选出了二十世纪百部最佳小说,排在评选结果第七十一名的就是理查德·休斯的《牙买加飓风》。《洛杉矶时报》对此评论说:这部宏大的儿童幻想曲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就文学价值而言,堪与威廉·戈尔丁的《蝇王》、詹姆斯·巴里的《彼得·潘》以及C.S.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相媲美。
正如美国著名作家、古根海姆奖和富布赖特奖得主弗朗辛普罗斯所言,《牙买加飓风》语言华丽、极富生趣,读来就像一曲悠扬的牧歌。同时,这部睿智的作品又揭示出了人类最为隐秘的本性:忠诚与背叛、清白与邪恶、真实与欺骗。
理查德·休斯(Richard Arthur Warren Hughes,19001976),英国剧作家、诗人、小说家。
十七岁在《观察家》(The Spectator)首次发表文章, 1922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就学期间结识叶芝和罗伯特·格雷夫斯等人,发表诗集《吉卜赛之夜》。同年,他的独幕剧《姐妹的悲剧》在伦敦上演。1924年,他为英国广播公司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危险》。在两次大战之间,休斯曾游历世界,包括美洲和非洲,所见所闻在其作品中多有反映。二战期间他服务于英国海军部,1946年获英帝国勋章。他的作品还包括短篇小说集《一瞬间》、儿童故事集《蜘蛛宫殿》《别责怪我》、长篇小说《危在旦夕》,以及未完成的历史小说三部曲《人类的困境》等。
他曾在伦敦大学教授文学,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成员、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名誉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