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生命花园、如歌行板、佳作赏析共三辑。主要内容包括: 父亲二十年祭、牵着母亲的手、谢家有女初长成、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母爱无边、慈母手中线、母亲像皓月、有一种爱叫父爱如山等。
父亲二十年祭
二十年前的今天(10月9日)上午八时许,在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父亲永远合上了慈祥的双眼,我抚摸在父亲的心窝上的手,感受到父亲的最后一次心跳。坚强的我,禁不住失声痛哭。
父亲是一个“红小鬼”,他十五六岁便跟着我六公参加革命,上山打游击。在艰苦的岁月里,父亲作战勇敢,思想积极向上,为革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织为进一步发挥父亲的特长,将他送到广州一所大学深造。父亲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成为一名工程师。对组织的培养,父亲一直心存感激。为了报答组织,不管多苦多累的活儿,父亲都抢着干。或许是在广州深造的缘故,父亲的厨艺很好,能做一手好菜。这对于先天不足的我来说,的确是不幸中的万幸。父亲变着法儿做一些味道不错的好菜给我吃,既经济,又有营养。我从小就敬佩父亲。在我的心目中,父亲就像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为儿女们遮风挡雨。
父亲对人和气,为人正直,总喜欢帮助别人。因此,单位的同事、周边的邻居与父亲相处得都很和谐,彼此之间关系都很好。
尽管这样,父亲还是被下放到“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父亲虽然是知识分子,但他是在农村长大的,农活自然也难不住他。只是,农村条件十分艰苦,有一次父亲不慎病倒了,在县城医院住院。我负责去为父亲送饭,父亲胃口不好,但他最喜欢吃当地人做的水糕,是用米粉磨成的,很细腻,很可口。父亲住院期间,大多是吃水糕,由于怕我饿,每次父亲都省下一部分给我吃。从小小的水糕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父亲对我的爱。
父亲在农村劳动,因此也结识一些农民朋友。那些农民朋友很尊重父亲,在生活中也十分关照父亲,自然而然大家便成了朋友。后来,父亲结束了劳动改造,回城了。那些朋友一有空便进城去探望父亲,父亲心里十分高兴,每次有客人来,父亲都亲自下厨,炒上几个好菜和农民朋友吃饭。农民朋友喜欢喝酒,父亲虽然不胜酒力,但是每次父亲都陪着喝一小杯,让大家尽兴。父亲是一个喝一口酒就脸红的人,他笑着说,这样子嘛是不能偷饮的。听罢父亲的话,大家都笑了。在朋友中,有一个姓陈名英明的伯伯,父亲让我叫他英明伯。英明伯很尊敬父亲,来的次数也很多,尽管我们家很穷,但父亲每次都尽地主之谊招待好。英明伯吃饱喝好之后,父亲还常常送一些当地的土特产给英明伯,让他改善一家的伙食。
1979年春,我们全家从东兴搬到防城,父亲特意将院子里的一棵树从东兴带过去,种在窗户边,后来长成了参天大树。
树长高了,儿女也长大了。父亲、母亲也慢慢老了。
我发觉,每次回家探望二老,父亲总是笑呵呵的。但是,当短暂的假期结束,我即将要回单位上班时,父亲总是说:“不用担心我们。好好工作!”而当我转身后,父亲总是悄悄擦去眼泪。那时,我多想时光停住,让我多陪陪父亲啊!
2000年年初,组织借调我到南宁工作,距离父母更远了。父亲还是笑着说:“不用担心我们。照顾好自己,好好工作!”然后又是悄悄地擦泪。知子莫若父,知父莫若子啊!自古忠孝难两全,真的是没有办法呀!
时间到了五六月,突然发现父亲消瘦得很厉害,我陪父亲到医院检查,真的是晴天霹雳,父亲居然得了绝症。我与哥哥商量,立即让父亲住院,且先瞒着父亲,不让他知道病情。与时间赛跑,转了几家医院,但是,父亲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父亲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遵从父亲的心愿,将父亲送回家乡的医院。我在南宁工作,每个周末回家不眠不休地陪父亲,到了周日又依依不舍地返回南宁。
2000年9月30日,我从南宁搭快巴回家乡,到了医院,父亲已经处于病危状态,我坚守在父亲身边,十天十夜不敢合眼,生怕一不小心便会失去父亲。但是,天意弄人。10月9日上午八时,父亲还是永远合上了他慈祥的双眼。我哭着叫着,但是无法唤醒我亲爱的父亲。
当天带着悲伤的心情,我护送父亲回老家,并在亲人们的帮助下,安葬了父亲。从此,父子之间天人相隔。我们只有在梦中才能相见。
二十年了,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父亲。二十年了,父亲高大的形象常常出现在眼前。二十年了,我还是不愿相信父亲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那个生我、养我、教我的父亲,那个乐观、正直、开朗的父亲,那个助人为乐、与农民朋友亲如一家的父亲,您,永远活在儿女们心中!
牵着母亲的手
母亲的手,是冰凉冰凉的,那是因为母亲年迈,血液循环不佳;母亲的手,是柔软的,像母亲善良温柔的性格。
我从小就是牵着母亲的手长大的,不管白天黑夜,还是人潮涌动,还是置身偏僻的野外,只要牵着母亲的手,我的心里就是踏实的。
母亲从小没有机会进学校念书,因而斗大的字不认识一个。这或许是母亲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但母亲却是聪慧的,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母亲,那就是“心灵手巧”!
母亲的手小小的,但巴掌却是厚厚的,像母亲的性格一样憨厚。母亲的手小巧而玲珑,绝对称得上是一双巧手。没有文化的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