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乡愁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意识表达,更是人们对乡村变迁发展的典型本能反应。这种反应既是对乡村已逝过去的怀念,也是对当前乡村振兴实践的期待。习近平同志在云南省考察时,指出“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这为当前乡村振兴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基于此,本书将现代乡愁置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从解释现代乡愁的内涵出发,详尽阐述其表达机制,从文化、历史、治理及城镇化等多个维度,对现代乡愁的发生机制及其实践进行了研究。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作出了“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重要指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愁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愁重要论述的理论研究,打造乡愁实践样本,2020年7月,大理白族自治州、华中师范大学、大理大学,提出在大理合作共建“大理乡愁研究院”的构想。在合作三方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8月,大理乡愁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
大理乡愁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在中共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华中师范大学、大理大学的共同支持下,通过发挥合作三方的各自优势,立足乡愁理论研究、乡愁大理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在标识性的乡愁理论体系构建、品牌化的大理实践提升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创新,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作为初步探索、长期目标,研究院于2021年8月26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2021乡愁中国·大理论坛”。“乡愁中国·大理论坛”的举办,进一步宣传和深化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愁的重要论述,提升了大理作为乡愁之地的标识度、知名度,深化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中国最美乡愁带”的理念,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乡愁中国·乡愁实践”的大理样本。
开展乡愁理论研究、打造乡愁实践样本、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是大理乡愁研究院承担的一项重大任务。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始终秉承深耕农村,扎根田野,将论著写在中国大地上的治学精神,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项目支持下,在深挖大理及其他地区的乡愁实践经验的同时,对乡愁进行了立体化的拓展式研究。乡愁理论研究书系的顺利出版便是乡愁理论研究的初步成果。这是研究院共建三方通力合作、携手努力、集体攻坚而取得的。该书系的出版不但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愁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而且为破解乡愁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大理样本、中国经验。由此,这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吴春宝,民族政治学博士,吉林大学在站博士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中国农村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政治与基层治理方面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青年项目等省部级课题5项。在《探索》《青海社会科学》《广西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第一章 现代乡愁:乡村振兴的内生资源
一、乡村振兴中现代乡愁研究缘起
二、乡愁的理论意涵
(一)乡愁理论的基本意涵
(二)乡村振兴中的现代乡愁
(三)现代乡愁的表达类型
三、乡村振兴中现代乡愁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留住乡愁:返乡华侨深度参与乡村治理及其效应
一、背景与意义
(一)背景
(二)意义
二、村庄概况
(一)青田县情与侨情介绍
(二)龙现村村情与侨情介绍
三、“乡仇”:贫困使其离乡
(一)经济因素是重要推力:改变困境的强烈愿望
(二)心理因素是内生动力:出国打拼成为潮流
(三)社会因素是外在拉力:成功者的榜样示范
(四)小结
四、“乡愁”:乡村治理的浅度参与
(一)衣锦还乡:关注“小家”的造房运动
(二)富而不吝:兼济“大家”的公益行动
(三)回馈故里:造福“家园”的经济推动
(四)小结
五、“留住乡愁”:乡村治理的深度参与
(一)发展乡村经济
(二)主导乡村事务
(三)培养乡愁自信
(四)小结
六、结论与思考
(一)作为治理资源的乡愁
(二)华侨群体价值判断与行动选择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三章 融入乡愁:文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机制
一、背景与意义
(一)背景
(二)意义
二、个案介绍
(一)地区情况介绍
(二)村庄情况介绍
三、赋能背景:产业转型的现实困境
(一)产业发展的演进脉络
(二)产业转型的现实困境
……
第四章 形塑乡愁:乡村振兴中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执行
第五章 再造乡愁:乡村建设中侨界新生代参与行动的生成逻辑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