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七章,分别为第一章核心素养有关概念与基本原理;第二章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过程;第三章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本体;第四章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对象;第五章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技术;第六章核心素养导向的基本教学模式;第七章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本书基于课堂教学经验,探讨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机制、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本体和对象、课堂教学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以及课堂教学评价,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机制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品德和关键能力,也是学生面对未来世界发展、应对未来对自身挑战的重要砝码。想要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将学科核心素养与个人发展和社会要求充分结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夯实基础。而课堂教学作为学科教学的阵地,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起着关键作用。
节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及其作用
一、素养与核心素养
素养,通俗地说就是沉淀在人身上,对人的发展、生活和学相当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的东西。
(一)素养的来源
素养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具备的东西,是个体的更是一种社会价值、一种人类文明。因此,它来自遗传、环境、教育和自我教育,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教育起着作用。
(二)素养的构成
素养的构成相当复杂,括人的内在气质、内在人格、行为思维方式,是它们的外在表现。
所谓内在气质,可比喻为精神长相,即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识、智慧、道德、态度、品格、思想、精神等。所谓内在人格,是指一个人在先天和后天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它代表着具有个人个性特点的稳定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心理素质等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中表现出来的的性格和气质。所谓行为是指一个人天长日久形成的固定行为模式,是下意识表现出的言行。所谓思维方式,即一个人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方法,它反映了一个人在智力、学识上的素养。
(三)素养与核心素养
由上述素养的构成可知,素养是先天和后天综合作用的产物,而这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核心素养。因此,核心素养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养的核心,二者之间是母与子的关系,素养是母,核心素养是子。
这其中的核心,是指这部分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其他素养的种子,是每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是一个人的素养全面形成、持续不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四)学科核心素养
学展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中的前提,就是建立各学科的核心素养。18年1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17年版高课程标准陆续颁布。从此,中小学课程教学改入核心素养新时代。
二、认识课堂教学及其作用
学生是学人,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学生为主体。而课堂教学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方式影响着学生课堂学率,是学生成为学体、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