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先锋跨界与动力--从文学性勘界到后文学本体转向/闽派批评新锐文集
定 价:58 元
丛书名:闽派批评新锐文集
- 作者:陈开晟著
- 出版时间:2022/12/1
- ISBN:9787555029311
- 出 版 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206.7
- 页码:329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开
本书中的文章无论是经验色彩浓郁的作品解读,还是那些在美学、形而上学维度跋涉的文字,看似散逸却也无非围绕这样的问题:文学、文学世界(文学本体及其所统摄的经验层面的广义文学),何为?又为何?
作者在探问文学性、文学本体或文学奥秘过程中,文学世界借助形式、形象、语言等美学维度的显现而得以从庸俗文学社会学的遮蔽中还原、释放。
后人文时代:闽派批
评再出发
文集的面世有些“偶然
”,遴选大多已刊发的论
文汇集成册,我一直都觉
得还没准备好。此书的缘
起应是响应号令、奉命起
意的。2015年郑家建先
生告之福建文艺理论界要
推出系列“闽派批评”丛书
,让我准备准备。我欣然
“接旨”“认领”,这是老师
对学生的扶持。自然不敢
怠慢就忙乎起来,甚至来
不及在意或多想我与“闽
派”或“批评”之间的关联
。事实上,在此之前我总
让为自己的学术宗趣在于
普遍性领域而非地域性研
究(尽管我也知道闽派批
评的全国性视野及其作为
公共崛起的影响力),且
重心一直放在自以为更具
深度的理论美学而非批评
,何况将我所涉足的那些
美学、文论与批评混搭、
强制成册似乎也有些龃龉
不入。不过,待成稿之后
,出版一事却因一些客观
原因搁浅了。今天看来,
这一暂停未尝不是一种幸
运,几年来文集论题辐辏
及意脉贯通随着时光沉淀
、文学及批评环境的变化
越发清晰并喷薄欲出。
正是在文稿辑录过程
的反复中,我看到将它们
收摄到同一主旨框架下的
可能及其当代性。这些文
字虽谈不上有事先规划的
自觉或系统而为之,但无
论是经验色彩浓郁的作品
解读,还是那些在美学、
形而上学维度跋涉的文字
,看似散逸却也无非围绕
这样的问题:文学、文学
世界(文学本体及其所统
摄的经验层面的广义文学
),何为?又为何?而这
完全同自己对文学奥秘的
眷注、探寻及由此引出的
困惑密切关联,很大程度
上也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文学理论界的关注相交叠
。回望当年,在探问文学
性、文学本体或文学奥秘
过程中,文学世界借助形
式、形象、语言等美学维
度的显现而得以从庸俗文
学社会学的遮蔽中还原、
释放。可是,文学刚获文
学性的澄明与自足,就接
连遭遇去文学化、反文学
化、非文学化。泛文学化
的潮流,先有市场、资本
、消费围堵,后有新媒介
、网络技术、虚拟空间的
卷入。流俗的相对主义、
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
泛意识形态权力论,则不
断制造“文学没有本质”的
神话。一时间,文学死亡
、理论死亡、批评死亡等
各种结论尘嚣日上;文学
性,文学的神秘、神圣、
灵晕,瞬间消失,文学动
力急遽衰竭。大批文学研
究者、批评家也信以为真
,纷纷逃离或投诚文化领
域;而仍坚守文学研究阵
地、为文学辩护一下变得
不合时宜,昔日之先锋不
再,文学批评堕落为老调
重弹,显得大而无当,或
暮气十足,或远低于现实
。正当终结论者与反终结
论者在人文学科范式内厮
杀、对决或者以一种淡漠
,疏离心态不屑于这种二
元对立框架下任一选项的
时刻,文学、文学研究、
文学理论遭到了以数字技
术。基因工程、生命科学
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的降维打击。人工智能
3.0、工业革命4.0颠覆了
现实、客观性、真实性,
内在意识的外化、物质化
、现实化不断成为可能,
而坚固现实、当下生活则
同样可能通过媒介的虚拟
、有机化而不断内化走到
意识内面。虚拟与现实、
虚构与生活被篡改、颠倒
、模糊了,其界限也随之
灰飞烟灭。这对于整个文
类而言,几乎是灭顶之灾
,文学、文学理论被高度
解密了,从先锋性、前沿
性的最高层面看,它们没
有未来。
正是文学内外及其周
边环境的变化,文学、文
学研究所遭遇的一系列误
解、挑战以及它们何去何
从问题的萦绕、造访,我
内心深处已允许,甚至祈
望书稿在束之高阁多年之
后能够重新获得亮相。在
这种情况下,文集命意所
及关键词“文学性”“本体”“
后本体”“先锋”“跨界”“动
力”“批评”等作为司空见
惯的能指,显然已无法自
明,而另有其特定内涵、
所指,这里有必要对此作
些申说与引发。
“本体”作为本人对文
学奥秘探问所趋以及治学
之基,也是文集的主旨所
在,“文学性”“后本体”“先
锋”“跨界”“动力”“批评”这
些关键词的解释都当从这
里出发、激活。从“文学
性”到“后本体”是从文学
本体、到本体自身以及本
体与文学叠合的探寻过程
。当然,在发生学意义上
,整个过程并非高度自觉
,文学性无论是雅各布逊
的原初用法,即“使文学
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还是我最初在显性层面
的使用,当时主要是基于
认识论层面,更多地用它
强调文学的自主性、独特
性。待后来我通过康德学
说达到本体的自觉时,也
曾想从雅各布逊那里找到
更多同本体学说的关联或
者它同康德物自体之间的
联系,从目前我所能掌握
的资料以及所作的努力来
看还是失败了。不过,这
一过程却让我明白,即便
对文学性探寻之初我的潜
意识已悄然指向了主体哲
学框架之外的本体,或者
说已时不时地从隐喻层面
在文学自身与世界本体之
间作相应类比。对于康德
学说的探问,我也经历了
从主体哲学框架下的理解
到最后摆脱这个框架回到
自在本体这一康德学说的
缘起、收摄支点的过程。
物自体不可知以及人类对
它的冲动。为神话、文学
、艺术、哲学、宗教、科
幻留下了空间与地盘。物
自体及其诸多后形而上学
本体变体,是一个美学
陈开晟,福建大田人,1974年生,200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闽江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系主任,教授,闽都学者·拔尖人才,著有《超越审美现代性的困境——缘起与转义:从康德到韦尔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文艺理论与批评。
第一辑 文学性探寻与批评
文学本体论的探寻、坚守与反思——重读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经典细读与速写篇
“一代人”的“诗歌化石”
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张力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性与政治维度
“活着就是一切”的旨趣
《忏悔录》与“替补”现象
“人民公敌”:话语与权力
主体的凸显与消解
文学批评关键词二篇
从叙述话语角度论荒诞审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荒诞小说”的话语分析
理论的“墙”与“桥”——论孙绍振文艺理论思想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第二辑 现代性视域与审美批判
论康德美学的现代性意义
超越审美现代性的困境——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现代性思想
“综合创新论”的系谱反思与场域批判——以文论的知识状况为考察中心
理论城堡、美学能量与细读大义——通往孙绍振文学理论一文本解读学的解释之路
审美中介与现代性批判——缘起与转义:从康德到哈贝马斯
功能主义批判的美学高度——西奥多·阿多诺晚期美学思想再发掘
第三辑 后形而上学美学先锋与动力
康德美学:批判美学与先锋派的后现代脉动
德里达后文学性接受的批判与发掘
“本质”与“历史”——雅克·德里达文学观辨正
叙事的突围与界限——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的文本理论解读
后文学性及言说方式的规范——德里达《在法的面前》的跨越批判与发掘
第四辑 后文学本体转向与跨界
空间转向与空间的文本表征——以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的解读为中心
“后文学性”论争迷误辨正——遵循“文学性蔓延”的逻辑与建构方式
“幻象”的表征与规范——齐泽克后本体电影理论的批判性构建
元电影、后电影与后人类药理学——贝尔纳·斯蒂格勒电影理论的跨越性批判与发掘
理论之后,理论何为——兼论后电影本体转向及其当代性
科幻文类的本体转向及其可能——昆汀·梅亚苏形而上学批判与科幻虚构机制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