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井灌区小麦士地利用率低、渠灌区小麦灌水定额高等问题,开展了冬小麦高低畦种植模式的灌溉管理研究。利用小麦高低畦模式专用的成畦、施肥、播种、镇压一体机,将田地整形为高、低畦面交替分布,高畦和低畦均播种小麦;灌溉时,低畦作为水流通道、高畦作为田埂发挥作用。
司转运,男,1989年5月出生,博士,助理研究员。2020年12月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8-2019年澳大利亚CSIRO联合培养博士生。2021年1月至今一直在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为作物高校用水理论与技术。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小麦高低畦栽培方式研发与推广
第三节 不同栽培方式研究现状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需求
第五节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试验区概况
第二节 试验设计
第三节 观测项目及观测方法
第三章 不同栽培方式和灌溉水平下土壤水分和氮素分布状况
第一节 不同栽培方式下水流推进状况与灌水质量评价
第二节 不同栽培方式和灌溉水平下麦田土壤水分状况
第三节 不同栽培方式和灌溉水平下麦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分布状况
第四节 讨论
第四章 不同栽培方式和灌溉水平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第一节 不同栽培方式和灌溉水平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二节 不同栽培方式和灌溉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及其组成的影响
第三节 产量与生长指标及产量组成的相关分析
第四节 讨论
第五章 不同栽培方式和灌溉水平下冬小麦水氮吸收及利用状况
第一节 不同栽培方式和灌溉水平下冬小麦水分利用状况
第二节 不同栽培方式和灌溉水平下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
第三节 讨论
第六章 不同栽培方式下各类水源8D和8180分布特征
第一节 降雨水体的氢氧同位素关系
第二节 土壤水体的氢氧同位素特征
第三节 茎秆水体氢氧同位素特征
第四节 讨论
第七章 不同栽培方式下冬小麦水分来源
第一节 几何图像法小麦根系吸水深度分析
第二节 冬小麦吸水来源及其贡献比例
第三节 讨论
第八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