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万安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系统梳理其历史逻辑,深挖其时代价值,用优美的语言和通俗的表达,全景式再现了万安县早期革命历史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通过大量的走访调研,还穿插着当地村庄的历史文化的描写,万安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交相辉映,极大地增强了书稿的可读性和文化传承价值。
李桂平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滩歌》《骑驴琐记》《保留意见》《突围中的农村》《被颠覆的村庄》《被毒害的农业》《赣江十八滩》《赣江边的中国》《天下良知》《小民家国》《赣江向北流》。
序克清回家
章千年一梦
有个地方叫万安/历史的终结/
革命向着哪里去/振五家的国事
第二章赣水那边红一角
播火者/播火记/记
第三章为了苏维埃
赣西特委及其行动委员会/
首战落败及省委批评/
锲而不舍的50天/存续12天的县苏维埃
第四章转移或者隐蔽
前委和万安联席会议/
何去何从/八十个农民上井冈
第五章中的反思
莫斯科郊外/中国革命之路/天下民心
第六章 没有抵达的将军
五里雄关/将星陨落/纵横三百里/
下山以后/守卫杨殷
第七章 气贯天宇
天宇长存/言悔/前仆后继
第八章血色记忆
古城墙上挂着的头颅是信仰/
石灰桥红了/松林洲呼啸着的味道
第九章坚持,没有绝笔
边朱曦东/区廖琛/县严安华
第十章寻找革命者
钟隆才/张芳惠/康烈/刘冠三/刘黎/
刘世权/谌光重/许拔芳/许自钰/廖延辉
罗塘,康克清大姐的故乡。
赣江和遂川江把它臂弯,像是一个自然的宠儿,自由自在悠然自得,一个个小山丘像是隆起的肌腱,炫耀着这块土地的丰饶和美丽。
两江交汇在江湾留下一片大洲。罗塘处在这一片大洲之上,因此古称两江市。历这个洲曾是排帮的栖息地和中转站,小排在这里停靠,然后组合成大排流放赣江。过去这一段赣江甚是热闹,放排的,打鱼的,还有南来北往的商人、迁客、贬官都会在此停歇。
南唐末年因为逃避战乱,万安康氏从金陵迁入吉泰盆地。历康氏曾经显赫,宋朝出了护国将军康友政,被封为“大司马”;明朝康奎是明孝宗朱祐樘的老师,后出任靖江长史司左长史;南唐以来康氏考士17人。不知为什么,康克清家这一房似乎在不停地迁徙,先是迁到泰和横乾,康熙年间继续南迁到万安百嘉一个叫松山的地方。也许是因为这几个地方都在赣江边,因此康家南迁后世代以捕鱼为生。到了康克清父亲这一代,岸上已无片瓦,更无土,沦落为水上漂家族。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一年康克清出生在赣江的一条渔船上,父母给她起名桂秀。她家是渔民,日子过得清苦。康克清出生后,康家因交不起渔税被抓去坐牢,家无口粮,月子里的母亲奶水不足。这时岸上大禾场罗奇圭家的婴儿不幸天亡,罗母正在哺乳中,奶水还没有断。经人撮合,罗家提出领养康克清做他们家的望郎媳。
望郎媳与童养媳不同。童养媳有一个明确的小丈夫,望郎媳还得等丈夫出世呢。康母十分不舍,父亲说孩子留在船上,没有奶水,缺衣少食,送给人家也许是条生路。康克清出生40天后,罗家到船上抱走了康家的小桂秀。
襁褓中的桂秀成了罗家的望郎媳,罗母用自己的奶水喂养她,希望她能给罗家带来一个儿子。不幸的是,罗母后来又生下了一个女孩,而且女孩不到半个月就夭折了。从那以后罗母再未生育,罗家便把康克清当作了养女。罗家视她如己出。养母是个善良的农村妇女,养父会唱采茶戏,农闲时到各乡去唱戏,时常给康克清说上几段戏文,讲上一个故事,穆桂英挂帅、花木兰从军,这些戏文与故事在小桂秀幼小的心灵生根开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