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公认的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本书通过战争亲历者雇佣兵彼得·哈根多夫(Peter Hagendorf)和修士毛鲁斯·弗里森艾格(Maurus Friesenegger)的日记,描摹出四百年前被权力斗争和宗教冲突撕裂的欧洲,以及战争阴云下普通人的团结、同情与异化。
1.通过三十年战争亲历者的日记,呈现历史细节和平民对战争的切身感受。本书使用的主要史料为雇佣兵彼得·哈根多夫和修士毛鲁斯·弗里森艾格的日记,兼顾研究三十年战争的经典著作。上位者的决断带来了无妄之灾;平民内心恐惧与希望交织,被战争伤害,偶尔也以加害者的面目出现。随波逐流与推波助澜,可能同时发生。
2.泱泱历史洪流和具体个人的命运形成并行的故事线,勾勒出丰满的历史图景。两个小人物在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中载浮载沉,无意中成了同时代平民的缩影。日记作者对自身的出格做法不加粉饰,映射出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
导言
太阳从马格德堡的城墙升起,几个月来对准这座城市的枪炮尚未发出鸣响。蒂利伯爵将军率领的围困马格德堡的皇家?天主教军队已经结束战斗了吗? 1631年5月20日这一天暂时看上去将会是风平浪静的一天。
然而突然间炮声打破了这片宁静,随着炮响,围城的士兵发起了进攻:数以千计的将士试图登上城北的防御工事。城墙上密密麻麻全是攻城的士兵和云梯,一位二级下士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火枪、臼炮和加农炮的响声此起彼伏,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攻城的军队登上城墙垛口,杀死了城里数以百计的马格德堡人,把其余的守城士兵打得落荒而逃。
蒂利的士兵认为这次突袭已经速战速决取得了胜利。我毫发无损地振臂冲进了城里。攻城军队中有个名叫彼得·哈根多夫的雇佣兵就曾得意扬扬地说道。但是马格德堡市民的反抗并未停止。惨烈的巷战开始了,哈根多夫为此付出的代价可谓惨重。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到了城里,我在新城门旁两次中弹。一颗子弹从正面击中了他的腹部,另一颗贯穿肩膀。战友们把身负重伤的哈根多夫送到战地医生那里进行手术。军医把哈根多夫的双手绑在背后,这样他才下得了刀。残忍的手术过后,我被送进自己的小屋里,只剩下半条命。
在此期间,马格德堡城内的士兵从城里打开了城门。蒂利的军队几乎全数涌入,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其触目惊心的程度即便在那个年代也非同寻常,许多目击者都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经常不得不成群结队地从死尸上踏过。一位幸存的居民这样描述,我们看见很多死人,还有一些妇女赤身裸体躺在地上。她们是头朝下栽进一个装满水的巨大酿酒桶里淹死的,但半个身子和腿吊在外面,惨不忍睹。
然后人间炼狱般的灾难开始了,死于这场灾难的人比死于胜利者暴行的人还要多。多处房屋着火,各处火点汇成了熊熊大火。正如曾任德国联邦外交部长的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所述,在那场三十年战争中的广岛灾难中,三万马格德堡居民中两万人死于非命。
身负重伤的雇佣兵哈根多夫在战地医院里和他的妻子安娜·斯塔德琳,以及刚刚一岁、还生着病的女儿伊莉莎贝特一起目睹城里的火海。这个小家庭处境安全,但也离马格德堡城里能找到的可抢夺的物资和包扎伤口的用品很远。安娜·斯塔德琳作了个大胆的决定:她打算去抢东西。尽管城里火光冲天,我的妻子还是进了城,她想弄个枕头,还有包扎伤口用的布。哈根多夫说,所以我把生病的孩子留在身边。就在这个士兵守着孩子等待妻子抢东西回来的时候,喊叫声传到了营地城里的房屋接连倒塌许多掠夺者也因此丧命。所以,我妻子的安全比我的伤更让我担心。哈根多夫这样描述他的恐惧。
不过一个半小时后,安娜·斯塔德琳回来了,带着床单被罩、衣物、一大壶酒和两条银色的束腰带哈根多夫细数这些物品时显然充满了自豪。七个星期后他身体康复并重返战场,一直战斗到 1648 年底。整个过程中哈根多夫至少行军 22 400 公里,纵横德国全境,深入与了掠夺、强奸和纵火,目睹女巫被以火刑处死;但他也为美丽的风景和建筑而欣喜鼓舞,无私地照顾自己的家庭,并且花钱使他的儿子能够上学。
哈根多夫的生活和行动是那个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过渡时代的分裂状态的集中体现:航海者已经环游世界,教会却还在威胁要处死伽利略·伽利莱等天文学家;人类精神的地平线得到了极大扩展,猎巫行为却也盛极一时。身着类似骑士的铠甲、手持手枪的骑兵似乎可以被视为那个变化中的时代的象征。
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现代历史学家认为三十年战争时期同时出现了两场全面的革命:一场是军事革命出现了陆军规模急剧扩大的现代战争、新型战术和防御工事,官僚制度也开始传播;另一场是媒体革命,即报纸和传单大行其道,很快就能送达最偏僻的村庄,这宣告了大众媒体和宣传战时代的到来。不仅印刷出来的文本爆炸式增加,大量所谓平民百姓也开始写作:农民、手工业者、士兵和乡村神父给我们留下了日记和村志,数量之巨前所未有。因此,与此前的战争相比,我们对三十年战争的观察不仅局限于自上而下即来自军事统帅、知识分子和贵族的报道和视角,而且也首次随着真正饱受战乱之苦的黎民百姓自下而上地全面考察这场战争。
和此前的冲突相比,三十年战争更加令我们觉得残酷,其原因之一正在于此。比如尤里乌斯·恺撒虽然在他的巨著《高卢战记》中多次提及他的军团屠杀了数以万计平民,但都只以寥寥数语一笔带过,意大利和法国。他参加了几场决定性的战役,两次被迫改换阵营,参其结果是这些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在各种有关这位罗马统帅和政治家的传记里无足轻重。倘若我们能像拥有 1631 年攻占马格德堡的记录那样拥有对那个时代的描述,我们对古典时期战争的印象又将如何呢?三十年战争的亲历者、雇佣兵和城市居民以生动的方式描绘了他们的恐惧和他们的可怕经历,但也记录了出人意料的博大胸襟和救死扶伤、互帮互助的事迹。
这种对某个既迫近又邈远的世界的窥探是一笔丰富的财宝,遗憾的是这笔财富在大多数历史著作中只能屈居次要地位。新近出版的有关三十年战争的作品虽然常常详细描述战争统帅阿尔布雷赫特·冯·华伦斯坦(Albrecht Wenzel Eusebius von Wallenstein)的性格特征及其对手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的动机,但对17世纪30年代这些著名主角死后发生的其他事情却明显缺乏兴趣。人们过于习惯把对战争最后十年的描述简化为对和平谈判期间宫廷事件的记录,而对国内发生的事件的了解仅仅局限于民众忍受着极大的痛苦,以及战局一片混乱。与此同时,这些事件遵循一种既玩世不恭又能够清晰地加以理解的逻辑,即认为战役是由非同寻常的人物领导的,这些人物以自己的行为改变了德国及其周边地区人们此后的命运。
本书讲述了三十年战争期间的全部历史。作品首先简要概括了战争前十年的核心事件,然后主要从底层视角出发讲述这场战争。作为主角的两个人物不是指点江山的高层人士,而是零距离亲身经历了这场大战的方方面面的普通人:一位是导言中已经提及的雇佣兵彼得·哈根多夫,他动荡不安的生活是贯穿全书的红线;另一位是居住在埃尔林村、慕尼黑附近安代克斯修道院的修士毛鲁斯·弗里森艾格。平民弗里森艾格的视角和雇佣兵哈根多夫的描述形成对比。
和哈根多夫一样,弗里森艾格在战争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十年也写下了日记,其手稿保留至今。这位修士在其日记里生动地描绘了战争期间乡村生活的起起落落:其中有军队推进时带来的灾难性事件,也有军队暂时撤离、转移到其他地区时老百姓伴随着惶恐不安的和平与繁荣阶段。
战争的最后几年,作为修道院院长的弗里森艾格虽然算是高层人士,但他仍然和平民百姓打成一片,在日记里记录下他们的希望和恐惧,也记录下他们如何反抗烧杀劫掠的士兵。他的日记典型地体现了几乎无休无止的冲突对于普通民众意味着什么对他们来说,有时候被战争中的哪一方折磨没有什么区别。弗里森艾格由此成为他那个时代最令人感动的见证者之一。通过这些日记,我们清楚地看出战争中没有善恶之分,而战争本身就是罪恶。因此,对三十年战争的回忆里埋下了和平主义的种子,时至今日,和平主义尽管偶尔也遭受挫折,但还是深深地根植进了我们的文化思想之中。
作者克里斯蒂安·潘特勒(Christian Pantle)1994 年毕业于慕尼黑大学物理学专业,1997 年获人类生物学博士学位。1998 至 2000 年,就读于布尔达新闻学院(Burda Journalistenschule);后任《焦点》(Focus)周刊编辑、知识和技术部门负责人等。2017 年至今,任《G/ 历史》(G/Geschichte)杂志主编。他也是一名作家, 撰写历史题材书籍, 并以专家身份出现在电视节目中。他根据雇佣兵彼 得·哈根多夫(Peter Hagendorf)日记等材料写成的《三十年战争:战火中的德意志》一书,曾连续数周登上《明镜》(Mirror)周刊畅销书排行榜。译者黄行洲1976 年出生于福建漳州,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先后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德国慕尼黑大学(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和德国慕尼黑语言与翻译学院。拥有中国国家一级翻译资格证书及德国执业翻译资格证书,曾获字谜第三届德汉 - 汉德文学翻译比赛一等奖。
导言
第1章 冲突升级
1618年之前 坠入深渊
16181624 年 叛乱与复仇
16251629 年 死亡交易
第2章 转折点
1629 年之前战士之路
16301631 年午夜雄狮
1631 年战火中的马格德堡
1631 年新战术的胜利
16311632 年焦土
1632 年 华伦斯坦对阵古斯塔夫·阿道夫
第3章 恶性循环 129
16321633 年超越敌友
1634 年 华伦斯坦之死
16341635 年从天堂到地狱
16351636 年兵临巴黎城下
第4章 第二代 195
16371639 年英雄与毁军能手
16391640 年冬季临近
1641 年穿越冰雪
16411643 年告别与重逢
16431645 年莫西的妙计
第5章 进入新世界
16441645 年一次史无前例的会议
1646年先礼后兵
16471648 年混乱
16481650 年庆祝和平
后记
谢词
时间表
文献和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