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新世纪的影像改编和艺术生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文对话,揭示大众传媒兴起背景下文学性在影像叙事中的衍生样态,探析当下中国的审美文化征候及其传播样态,寻绎人文精神的嬗变历程和承传价值。本书稿主要探讨新世纪中国电影改编在历史化觅踪、现实性观照、类型分合、叙述变调等多个展现维度上的呈现特色,注重主题意蕴探究与审美元素分析、商业电影生产与文艺影片改编、纸质文学创作与网络文学接受、宏观整体观照与专题个案研究之间的密切结合,寻绎电影改编在新世纪多元语境中的转换规律和艺术增长点。
绪论
一、语境和特征
二、制约元素探究
三、理论方法和框架结构
第一章历史化觅踪
第一节寻找古典风
一、皇(王)权争斗
二、英雄赋魅
三、江湖恩怨
第二节 展现民国范
一、乱世显形
二、家庭(族)言说
三、文化城市
第三节 回溯革命事
一、战争塑形
二、民心烛照
三、红色怀旧
第二章现实性观照
第一节 映现大时代
一、唱响主旋律
二、勘探假恶丑
三、彰显真善美
第二节反思“旧生活”
一、疾病阴影中的生存显形
二、矿井里结出的善恶花朵
三、女性被商品交换的生命耗损
第三节 追逐新时尚
一、搭建新都市审美景观
二、探寻校园时尚青春
三、瞄准大众婚恋热点
第四节回归“小市民”……
一、朴素之美与锥心之痛
二、市民与都市传奇
三、城市化与“大多数”
第三章类型分合
第一节意识形态诉求下的审美塑形
一、冲破“三分天下”
二、文艺片和商业片
三、“主旋律”和主流化
第二节 题材视域的分化增减
一、都市视域趋于增量与过剩
二、乡村题材的减量与增值
三、游走在乡村与都市之间
第三节类型元素的凸显与混搭
一、元素凸显
二、类型融合
三、类型与反类型
第四章叙述变调
第一节关注维度
一、由日常到传奇的重心游移
二、由时间向空间的维度转换
三、由内敛到张扬的姿态呈现
第二节切入方式
一、视点选择
二、时序转换
三、节奏把控
第三节呈现风格
一、现实主义叙事与现代主义叙事
二、现实主义叙事与后现代主义叙事
三、叙事风格的杂糅与迁移反思
第五章 聊斋电影专题
第一节新生症候考辨
一、狐鬼花妖谱系的审美塑形
二、介入情节建构的“蒲松龄”
三、二次元文化元素的移借
第二节美学意蕴变迁
一、跨界想象
二、迷官气质
三、哥特风格
第三节魔幻与情爱“蓄魅”
一、叙事格局:扩充与放大
二、形象症候:时尚与混搭
三、气韵情调:契合与疏离
第四节鬼怪彰显与情感填充
一、鬼怪异类彰显
二、现世情感填充
三、两极投机的尴尬
结语
一、文学“触电”的新机遇
二、改编“盲区”再认知
三、反省与期盼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新世纪改编电影列表(部分)
后记
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其实就是文化风景的现场感与历史化的交替,这一不断被反复祛魅与赋魅的审美生产过程背后潜藏着难以化解的认知悖论。在当下这样一个后设的时间基点上谈论“新世纪”,必然存在着审美观照和价值认知的模糊性。一方面,它直指当下的时间开放性而获得观照现实的现场感。由于其强调“世纪”之“新”,它因此呈现出对“命”后“新时期”①的概念意识,并且这种逐“新”求“变”的开拓性观念与惯常意义上的消极低沉的“世纪末”情调拉开了间距。所以它所标榜彰显的指向未来的新阶段特质交汇着宏大主题的价值预设2,伴随着新时代文化风景的次第展现而内蕴着鲜活丰富的现实观照。另一方面,还需要以历时性的角度区别对待新世纪二十年文艺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说,簇拥在“新世纪”这一时段名目之下的文化景观绝非同质化的“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变化,把一段段鲜活亮丽的审美近景逐渐拉成了随着时光飘然离去的远景①。就这个角度而言,新世纪电影改编的历史化和经典化不仅是将来的事情,还应该属于当下。尽管由于时间距离的切近,可能存在着诸多认知上的误判,但是从发生学角度把文艺作品放人新世纪二十年这一宏阔的时空历程里加以整体审视,将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工作。
一、语境和特征
探讨和还原新世纪中国电影改编的现场,寻绎文学世界与电影场域审美互动的流变规律,需要从深层里认知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化裂变与衍生的真实境遇。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一方面受到经济基础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是意识形态的“晴雨表”,“春江水暖鸭先知”,它敏感而又,常常充满前瞻性地表征着社会发展的诸多症候。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所呈现的复杂表情其实在新世纪得到了承袭与延伸,这一个靠向新世纪的市场经济全面开启之后引发多元文化龃龉共生的“无名”时代②恰恰世纪文化发展的重要“前史”。它带有着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计划经济转型而产生的文化阵痛,一步和催生了新世纪文化版图的裂变与整合,从而起到了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期作用。早在1995年,就有人在彼时彼地的文化现场里做出判断:“如果说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化的当始的时期,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