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清明上河图。八百多年前,北宋画家张择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汴京城美丽的清明景象,此画即是《清明上河图》。通过这卷长达5米的画卷,画家将宋朝的历史、社会风俗、宋代生活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并以此“宋代风俗画”巅峰之作,进入宋代艺术史,探讨两宋风俗画的兴起、繁盛与衰落,及其在中国艺术史、历史中的重要性,从而延伸至对整个中国绘画史的梳理,以及中西风俗画风格对比解析。
八百多年前,北宋一位名叫张择端(约1085-1145年)的画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汴京城美丽的清明景象,此画即是《清明上河图》。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类画史、笔记都对该画赞誉颇高。围绕着画作出现了众多的传闻,时有猜测,时有传说,时有造伪。这一切都是因为画作创作完后不久便消失于世人的视野中。无数人想要一睹其芳容,却很少有人真正见过。其实,它一直被收藏在皇宫内院,紫禁城保护了《清明上河图》,同时也让它成为“神秘”的存在。
1950年的冬天,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冬天。这一年东北局文化部开始着手整理解放战争后东北地区留下的文物珍宝。一位刚刚步入中年的书画鉴定专家被派来接手此项工作。谁也没有想到,正是他在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中发现了“消失”八百多年的《清明上河图》。这位专家,便是杨仁恺先生。
《清明上河图》在东北博物馆被发现时,有三件同名作品。一开始,工作人员选择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清明上河图》,真正的原作却被搁置一旁。但是长期在荣宝斋工作的杨仁恺,凭借着丰富的书画鉴定经验,认为那一幅更破旧的《清明上河图》才是原作,理由有三:一是画上各种编年、题跋记载确实为真;二是画面内容与宋代文献记载一致;三是绘画风格具有明显的宋代风格:工致、细腻、柔和。另外两张很明显是苏州地区的摹本,内容无法与史料对应。杨仁恺激动不已,毕竟从北宋靖康之乱(1127年)至今,此画已经失传八百余年。
杨仁恺将画卷照片整理发表于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中。消息一出,举世震惊。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先生,立即将此画调往北京,经各位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研究、鉴定,最终确认了画卷便是几百年前的旷世巨制——《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1955年,《清明上河图》被国家相关部门拨交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兜兜转转,《清明上河图》终于又回到了紫禁城。
在这幅长达5米的《清明上河图》中,画家张择端细致地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画面可简单分为三段。首段描绘了汴京市郊景象,树木林立,阡陌纵横,其中有农夫、车马往来。中段则以“虹桥”为中心,展现汴河两岸风光。虹桥正名为“上土桥”,是汴京水陆交通的重要汇集点。桥上车马穿梭,商贩密集,熙熙攘攘;桥下一漕船正欲放倒桅杆穿过桥洞,吸引了不少路人紧张旁观。后段则汇集于市区街道。城中商店鳞次栉比,各式邸店、药铺、饮子、卦肆、纸马铺等纷纷登场,绅士、官吏、仆从、大夫、走卒、妇孺、轿夫、乞丐等行走其中。小至车马中的人物、摊贩上的货物、商铺挂上的文字,大至空旷的原野、浩瀚的汴河、威严的城墙,各式各异却又井然有序的场面再现了12世纪北宋汴京城的繁华景象。
或许有人疑惑,为什么我们需要如此关注《清明上河图》?这是因为它在各个领域都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从文化史出发,画面的细节构筑了窥见北宋市井生活的宽阔通道,我们能够借此碰触北宋百姓的日常生活、社会风俗和商业文化;从政治史出发,《清明上河图》展现了汴京作为王朝帝都的重要功能,无论是城市的景观和布局,抑或是汴河的漕运场景,都是北宋政治权力在世俗社会的“一角”;而从艺术史来看,它更是“宋代风俗画”的巅峰所在,是我们了解宋代绘画的关键之作。
风俗画之所以能在宋代登顶,背后所依托的是大宋王朝富庶的经济,王朝统治者对绘事等艺术文化的喜爱与追捧,以及市民阶层在精神层面的需求。绘画作品至此席卷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从宫廷到宫外,从贵族到平民。宋代风俗画中不仅有繁华的城市场景和热闹的商贸活动,还有朴实的耕织活动和欢乐的乡村生活。这些作品都是宋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艺术缩影。在件件宋代风俗画作中,观者仿佛被带回那个充满魅力又富有活力的宋朝。
从《清明上河图》到宋代风俗画,其所代表的是中国绘画和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和发展。5000年前的新石器陶器打开了中国绘画的历史叙述;夏商周将图像纹饰牢牢地嵌入青铜礼器中;两汉帛画和画像石以线条表现主题,使其成为中国绘画的主要表现手段。至魏晋南北朝,中国绘画终于走上大发展阶段,绘画题材以从用简洁线条表达现实需求转为用精细刻画展现人物形象,中国绘画自此走上更加专业化、独立化的发展道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人物画在隋唐发展成熟,相比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以诗词人物、风流名士为素材的人物画,隋唐时期开始以现实人物为蓝本,并发展出另外一个题材:仕女画。五代至宋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顶峰,奠定了中国艺术文化之后的走向,花鸟画、山水画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耀眼的明珠。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风俗画也在此时诞生,《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元代绘画打开了文人对过往艺术大师的再学习,而文人画的兴起,将诗画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促使书法与绘画的融合,从而帮助明清开启对中国绘画的历史梳理,将绘画审美引领至更为微观的笔墨之中。
时光流逝,《清明上河图》持续不断地与时下社会文化发生碰撞,画作已融入了我们的文化认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与里程碑。
就让我们打开《清明上河图》,回到最初的北宋时期,一睹汴京之景,一览宋代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