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另辟蹊径,希望通过从积累的近三千张金鱼图片中精选出数百张的方式让大家可以看到各种金鱼的形态和特征之美。关于金鱼,前人屡屡著述,从对金鱼的认识到金鱼的饲养方法,既有针对家庭饲养赏玩的科普图书,也有解剖学、遗传学的专著;既有关于品种分类的图鉴,也有关于养殖技术的问答教科书,关于金鱼的各方面介绍,已经十分丰富。
收集关于金鱼的文献资料十年了,关于金鱼,前人屡屡著述,从对金鱼的历史到金鱼的饲养方法,既有针对家庭饲养赏玩的科普图书,也有解剖学、遗传学的专著;既有关于品种介绍的图鉴,也有关于养殖技术的问答教科书,关于金鱼的各方面介绍,已经十分丰富,没有必要再东施效颦了。
近些年,金鱼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商品,越来越广泛地被全世界接受,中国金鱼成为世界金鱼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从十六世纪初开始的金鱼输出,已经在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地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的当地金鱼品种。这些金鱼品种随着国际文化交往和贸易的发展,又回到中国,落地生根。金鱼故乡的人们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金鱼之美,接纳并重新改造成中国式审美背景下的金鱼新品种。在国内,重塑传统中国文化的热潮促进了金鱼产销两旺,很多消失多年的金鱼品种再次出现,传统品种的金鱼成为人们追忆过去的美好回忆。金鱼在中国诞生了大约一千年,这在生物演化的漫漫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间,远远不足以分化成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物种,因此,金鱼并不具有一个单独物种的生物学属性,金鱼的不同品种之间、和它的祖先鲫鱼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金鱼基于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文人阶层发展起来,金鱼及其众多的“品种”是文化意义上的而不是生物分类学意义上的。金鱼是人对自然物种改造的作品,而不是大自然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物种。金鱼需要人们把它当做人为的艺术作品去理解,需要更加直观的呈现方式。
金鱼的形态在其祖先鲫鱼的基础上,头、身、鳍、鳞、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鲫鱼相比已经面目全非,这种种变化,都是基于人的需要和选择。在金鱼诞生和发展中起到巨大作用的东方文化,十分强调人对物的感受,世间万物给人的感受成为人心中“意境”,这种意境是东方人的一种精神享受,通过文字、绘画、雕塑等等艺术形式物化,融入人们的生活。金鱼就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以自然物种作为原材料塑造出的一个杰作。
金鱼的形态和颜色变化无穷,世界上没有两条完全一样的金鱼。每一条金鱼从诞生到老去,随着生长、成熟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每条金鱼的美转瞬即逝,消失后都不会再现。金鱼之美,需要通过绘画、摄影等技术手段才能得以保存。
最初拍摄金鱼,正是由于每条金鱼转瞬即逝,再也无法遇到某一条鱼,为了留下每条金鱼的样子而给金鱼拍照片。这样延续了七八年,积累了近三千张金鱼的照片。每张照片都是某一条鱼生命里那个时间点的形象,可能是它最美的瞬间,也许是它最沮丧的样子,但无论如何,至少记录了它在人世间的样子。通过图片来展示金鱼的美,让大家得以看到曾经出现的金鱼,通过了解金鱼的名称,简单辨认金鱼,欣赏金鱼之美是这本书最主要的目的。
选择近一百一十年这样一个时间段,因为1912年是一个分界点。
1912年,清朝宣告结束,新文化运动让中国人打开了面对世界的大门,现代科学看待事物研究事物的方式,新的生活方式,像一股激流涌入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社会,不同文化在中国混合激荡。这以后,中国人对金鱼的遗传学研究,面对公众的金鱼的展览会渐次出现,金鱼从精英阶层生活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从那时起,中国人不仅用传统文玩的眼光,也开始用现代科学的眼光考察金鱼。本书对金鱼的系统分类,品种命名也是基于现代生物学的出发点。
1912年,也是母校的诞生年。谨以此书献给母校一百一十周年寿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