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畅销书作家闫红
洞解红楼中的无常之美,细剖不确定性之下生活的残酷与温柔
著名作家六神磊磊、黄爱东西、陈思诚、黄佟佟倾情推荐
从古到今,不管是怎样的身份,都有同命运的人。
活在这世上,充满了不确定感,你想要追求幸福,幸福来临时,又心生恐惧,害怕生活温柔的笑容下,还有另一副面孔。我们总要在不确定的世界里,保持确定的爱。
《红楼梦》有一点很特别,作者先讲结局,你一开始就知道结果是家破 人亡,飞鸟各投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对于笔力不够的作者,这样做很冒险,因为悬念说起来廉价,但是很好使,有时候你明知道这个事情很无聊,被那悬念吊了胃口,哪怕忍着恶心也要看到底。
但是对于大师级作者,舍弃悬念,意味着能拿出更加高级的东西,体现在《红楼梦》里,就是营造出一种叠加感。
我们以宝玉过生日那回为例。那一天是一场流动的盛宴,豪爽的湘云喝多了酒,醉卧花丛中;妙玉在栊翠庵里认真地给宝玉写了帖子,用矜持的口气祝他生日快乐;袭人晴雯芳官等人凑了钱,为宝玉办了一场夜宴,夜宴上大家那么开心那么美。
我年轻时有一次在火车上看这一段,竟然看得热泪盈眶,似乎自己就站在那一场盛宴的窗外,看这些正当好年华的人,在最好的时光里,认真地追欢逐乐。
我知道这是最后的盛宴,请看这一回的回目《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上一句是欢乐的极致,下一句是灾难的预警,类似于《长恨歌》里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由盛转衰常常就是很突然的一个过程。
普通人的生活没这么极端,但类似的体验也有。有次看到一个很缺乏安全感的女孩接受采访,说:每当我特别高兴时,就感觉劈我的雷在路上了。我顿时被戳中,活在这世上,充满了不确定感,以至于让人想要追求幸福,幸福来临时,又会感到恐惧,害怕生活温柔的笑容下,还有另一副面孔。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掌控的。
所以现在我看《红楼梦》,会觉得这是一本讲如何面对人生的不确定的书。
黛玉对于不确定性感受最深,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被送到外婆家,之后父亲又去世了。她唯一的依靠是外婆贾母,但就像紫鹃说的,一旦贾母去世,她漂流到外头,就完全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那么,对知根知底的宝玉的爱意会成为一种本能,可是宝玉心里怎么想的,又是无法把握的。
黛玉最初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来自这种无法满足的控制欲,湘云说她会辖制人。但她对宝玉的控制欲,实际上是对命运的控制欲。并不是强大的人才有控制欲,恰恰相反,强大的人不害怕不确定性,弱小者才会被控制欲折磨。
但是随着她的成长,她对爱情和命运的理解更加深刻。当她终于知晓了宝玉的心,她变得更加松弛。 命运不可把握,活在当下就好,与其为了远方的阴影自我消耗,不如且享受当下的欢笑。她和宝钗的和解,对宝琴的疼爱,全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我们经常说,要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来过,我觉得黛玉做到了。 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来过的人,有能力温柔地对待这残酷世界。
宝钗也是活在当下的人,她敏感地觉察到家族的下坠,知道无可避免。她算是比较犬儒的那一类,不想抗争,因为觉得抗争无意义,只是顺命,在相聚时候练习别离,在繁华时候练习萧索。可她内心又有热力,免不了要在顺命的过程中塞点私货。
她喜欢诗歌,喜欢春天,也喜欢诗情画意的这些人,只是清楚这些都是梦幻泡影,随时提醒自己保持距离,就老显得口是心非。也许宝钗还没有黛玉自洽,她做的灯谜里说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月阴晴任变迁。这两句就很不搭嘛,焦首煎心之人,如何能有风月阴晴任变迁的坦然。
至于王熙凤,如秦可卿所言,她是个痴人。秦可卿告诉她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她还问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长保富贵。她一生恃强,不懂亢龙有悔,登高必跌重,在她身上,有许多人的影子,可能也有你我被困在某个年头里的时刻。
李纨则是早早看透了一切,心已成铁,平生只做两件事,攒钱和育儿,其他的事,敷衍得过就行。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往往是活得最好的,也不要不平,求仁得仁嘛。
还有迎春的逆来顺受,惜春的绝情,都不只是性格,是应对命运的方式。我说在迎春身上看到自己,这当然不是褒扬,看到迎春的结局,觉得自己也该改改了。惜春最后会怎样呢?不知道,反正不管怎样,惜春你学不来。
如今处于不确定的世间,读红楼能让你内心平静,倒不是里面有多少鸡汤,而是看到那不停闪过的身影,知道从古到今,不管是怎样的身份,都有同命运的人。而且,这些人是如此美好,但想到这,就会快乐和平静一点儿。
这,就是在当下读红楼的刚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