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生于心,乐通于理。中国音乐就像一条悠久绵长的河流贯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奔向未来。
中国音乐学院肩负传承中国音乐之使命,坚持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之理念,精心办好一所独具中国特色、以国学为底蕴的世界高等音乐学府。
创新求索,我们踏歌而行。中国音乐学院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开拓者、探索者和带领者,被誉为中国音乐家的摇篮。几代人栉风沐雨、求索奋斗、传承乐脉,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家喻户晓的音乐人才,在音乐高等教育领域形成了学科专业体系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模式,为我们继续前行、决胜未来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文化基础。
文化复兴,我们俯首拨弦。中国音乐学院在培养高精尖人才的过程中,也开展了面向百姓人家的美育教育。努力做好社会服务,传播传承中华文化,我们要不断带领与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文艺需求,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
希望,通过中国音乐学院的美育教育和教育普及工作,构建新时代美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真正把文化和艺术相结合的全民美育落到实处。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音与言同源,音乐和语言是相互联系的,语言中含有音乐的因素,音乐则是语言的延伸。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乐(yue)和乐(le)是一个字,乐(le)是乐(yue)不同词性的引申词,由此,音乐和快乐是联系在一起的。通过研究甲骨文还能知道,乐(yue)是在木上张丝弦,乐字实际上是琴的写照。因此,语言学习和音乐学习应相互结合,无论音乐或语言学习,好都不要脱离琴。笔者以为,这便是儒家主张的乐教,要求读书入学习琴棋书画(琴居首位)的原因所在。
两千多年前,孔子总结夏、商、周三代教育的经验,实行礼乐治国,教授六艺。礼为先,乐其次,并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化思想,潜移默化地培养民众的性格、品德。礼乐传统在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哺育了一代代圣贤,造就了中华文明,硕果累累,成绩斐然。然而这种乐教制度,在20世纪初被西方传来的分科教学制度所取代,使得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多倾向于理工科,与传统注重乐教的教育差异较大,琴棋书画为艺术类学科,长期以来不被重视。这种分科的教育模式,固然取得了不小成绩,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它使学生缺乏综合研究能力,形成极强的自我意识,缺乏合作精神和家庭、社会观念。社会上出现的某些诚信缺失、精神懈怠、道德低下等现象和学校教育重知识传授而不重礼乐培养有着莫大的联系。
20世纪,世界上许多音乐家、教育家都在学习孔子的思想,借鉴儒家的做法。匈牙利伟大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就主张国民教育必须把音乐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音乐教育必须从本民族的母语入手,音乐教学必须以本民族的传统音乐为主要内容,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型到现代工业社会,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保存和传承文化遗产。柯达伊的这些思想大多借鉴于儒家孔子的主张,正因为这样,才创立了目前被誉为世界三大教学法之一的柯达伊教学法。
198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目前,许多国外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在学习儒家经典,借鉴孔子的做法,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不能数典忘祖,应充分继承儒家的光荣传统,把音乐教学、语言教学、古琴教学结合起来。我们之所以编写这套教材,就是希望在我国能够恢复儒家的乐教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