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温州作家徐世槐先生的散文随笔集。收入作者21世纪初的78篇散文,共分五辑:第一辑阅读是一种信仰,叙述自己对文化艺术的认知;第二辑客枕依然半夜钟,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美好;第三辑高标逸韵君知否,缅怀老师与亲友;第四辑白莲花开,抒发事物的真谛;第五辑历史的珍珠,揭示著作的意蕴。全书以热情、深沉、细腻的笔调崇尚了真、善、美,富于阅读价值。书中的许多篇章,传递出作者对祖国、对家乡、对事业的深厚感情,也传递出作者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品格风范。
温州自古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作者徐世槐,现为温州知名作家、学者。作者文字生动,笔力沉稳,风格质朴,感情真切。文成是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刘伯温)的故乡,刘伯温是文成的骄傲。徐世槐虽不是刘氏家族子弟,却也以刘伯温的同乡人而自豪。对历史研究颇有兴趣的他,在民间刘基研究社团任职,并且撰写了多篇学术文章。作者原为资深语文老师,扎根浙南山区从教40余年,早年还遭遇坎坷,但他忠实于自己深爱的教育事业,致力于栽培山区青少年学子,悉心培养他们成才。本书写师恩、怀亲友,提携文学后辈,为他们作序,值得尊敬与歌颂。
序一
马叙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在我的人生旅程中,那些年岁长我许多的同行长者,都是我最好的老师,在我看来,他们本身就是时间的化身,他们身上有着我未能经历的人生历练以及特定的人格品行。比如文成的徐世槐老师、项有仁老师,都是我很敬重的人。
与徐世槐老师的相识,已是很早了,早到三十多年前,以至我记不起具体见面的场合了。在我印象中,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温州文联组织的一次文学笔会上,那是我见到最早的几个文成作家之一。那时的徐世槐老师五十岁左右,双目平和、明亮,精干的身材,谦卑的言语方式,有着质朴的山野气息,而一口文成话,与我所熟悉的温州话有着别样的距离与感觉,因为那时我还未曾去过文成,当时我是先听到徐世槐老师的文成话再想象文成地域,再由徐世槐老师的气质形象想象到文成地域里的人。那时,我想,我认识徐世槐老师也相当于认识了文成人优秀品格里的某一种。
此后我到文成的次数多了,与徐世槐老师的见面机会也多了起来。他有时是藏青的中山装,有时是深色夹克,走路腰板挺得很直,清瘦、干净、硬朗,他的形象看上去总是那么让人舒服,这样的形象三十多年的时间中一以贯之。更重要的是,他在教书育人之余,在文学创作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更令我敬佩的是,他不仅仅满足于个人获得的创作成果,还为文成的文史与文学做了很多的事。从修志到廓清史料,再到开讲座,同时不遗余力地热心为本县的作者作序、点拨、提携,为文成的文史及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读徐世槐老师的文章,得知他在从教岁月中,从小学讲台到中学讲台,几十年来兢兢业业,一直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教学事业,热爱所教的学生。透过这些文字,我似乎看到他在讲台前,或面对学生侃侃而谈,或转身一丝不苟地板书,这形象中传递出数年如一日的那种因忠于事业、教书育人所塑造出的人生品格与人生价值。徐世槐老师给我的感觉,他的形象与他所热爱的事业,有着高度的契合,他似乎天生就是为教书育人而塑造的。他还写道,有时,会为了修志中的某一需要,独自一人夹着一个简单的文件包,跑到外县或寻人或搜寻资料。我也能从他的叙述文字中,找到他当时为工作奔走于异乡的那种执着。同样地,他的或埋头于修志,或奔走于异地的形象,虽与站在讲台前有别,但仍然是动人的,仍然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里。
纵观徐世槐老师的作品,写人生,写时代,写事业,文字朴实,忠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忠于自己的真实感受。有什么,写什么,娓娓道来,把自己的人生历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让我更多地知道了他的方方面面,更多地知道了他人生中的一些大事小情,更多地看到了他身上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因此,也让我更加钦佩他、敬重他。文如其人,徐世槐老师的创作,既是他不可分割的生活内容的一个部分,也是他的生命本身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传达出的文字信息,可信,可感,可读,读这些文字,一如见徐世槐老师本人。
徐世槐老师又一次结集出版这部散文集《最后的握手》,这是值得祝贺的一件事。除了这本散文集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徐世槐老师的人生与他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他几十年来的文学创作历程。
2022年7月1日
序二
吕人俊
散文,它是文学样式中快捷的轻骑兵。
散文创作,这是人类感情表达的一条生活流泉。
扎根浙南山区,从事教育事业的徐世槐,长期以来,他把读书、教书看作是人生与之不可分割的事业。
在故乡教书育人的岗位上,由于敬业,他先后赢得的荣誉众多,但做人低调的他,从不张扬,这也许是他的个性使然。
每天八小时以外的时间,他写点感受最深的,而又最值得一写的人和事的文章。从此,业余写作已成为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乐趣和享受。
长期以来,他积累了许多文章。当他反复地、满意地面对业经筛选、删改好的每篇稿子后,一部散文书稿,便在他那多情的眼帘里形成,其书名《绿色长廊》,已于1997年正式出版,这是徐世槐人生中的第一部散文集。时隔12年,该书再版一次。
此后,不甘寂寞的徐世槐,从他那些感人的行动中,曾经吐露过发自他心灵的寄语:用口与笔给后辈留下知识。新近,世槐老弟特地送上第二部已编排就绪的散文集稿样,其用意有二: 其一,让我为书作序;其二,以第一位读者身份挑刺儿。在一时难以推辞的盛情面前,我终于接过《最后的握手》的书稿。回味浓、创意新,我为他再出成果而感到高兴,也为他祝贺。
书稿读后,让我感悟到作者尝试着散文创作的新理念,已逾越形散神不散的陈式旧套的制约,诸如第一辑里的《丰碑》《麻雀学校演红剧》;第二辑里的《重出江湖的百丈漈》《龙麒源观水》;第三辑里的《两盆蜡梅》《淡如水、浓于水》;第四辑里的《白莲花开》《你,让我高歌》……
以上所列举的部分散文作品,不论作者怎样剪裁落笔切入,或者是不同一般地选准最佳角度而落墨,让人读了似觉清新;让人吟诵着犹感沉醉于淡淡诗意之中,很值得人们品读和欣赏。
我们认为,余秋雨领衔的文化散文,是20世纪散文史上很值得关注的文体革命。继文化散文热潮之后,2008年,以周闻道、周伦佑为首的散文家与文艺批评家发表了《散文,在场主义宣言》一文,提出在场主义散文,强调的就是散文作者主体的在场与作品客体的去蔽,在场主义散文,就是无遮蔽的散文,就是敞亮的散文,就是本真的散文。著名文艺评论家范培松进一步论述:最重要的在场,是文化人性的在场、散文与文化人性同在,散文与文化自我同在。本书选取的78篇散文,大都从第一人称出发,写我在场所做所见所闻所感,敞开自己的心扉,无遮藏地抒情怀,写气节,谈思想,介入了文化人性。
这本集子作者有意无意地进行在场主义的尝试。在场主义散文如果加强人性的批判,就会显得更加有活力,这不仅是本书作者,也是所有散文写作者今后所努力的方向。
是为序。
2014年10月19日
徐世槐,字古亭,号水明书徒。1940年出生于浙江文成,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现为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文章散见各大报刊,入编选本十余册。作品有散文集《绿色长廊》,报告文学集《太阳下的拼搏》,学术专著《刘基故里楹联评注》《刘基庙楹联评注》,点校《刘祝群日记》等。
序一马叙1
序二吕人俊3
阅读是一种信仰
诗情画意盈书楼
我唱《愚公移山》
厅堂
丰碑
麻雀学校演红剧
我的最爱
迷途知返是希望
责任·积淀·创新
阅读是一种信仰
客枕依然半夜钟
林海宝镜
春,在五马美食林
处处旗脚争飞扬
香港时代广场一瞥
三亭记
激情燃烧的晚会
梧溪富相国祠
龙麒源观水
田寮翰墨园
重出江湖的百丈漈
绿色国度
西安延安
客枕依然半夜钟
谁来不说帝师州
游安全文化园
石门岭古道
垟源岭,家乡的岭
仙人谷
遥寄布隆迪
高标逸韵君知否
挺拔的白杨树
两盆蜡梅
高标逸韵君知否
周老师,我向你鞠躬
扶掖新人的良师
淡如水,浓于水
道德文章千年贵
为王贵淼兄送行
纸灰飞作白蝴蝶
最后的握手
第四份
你很重要
赵超构的多面人生
读《报人赵超构》
从朽根到国礼
记全国非遗(根雕)技艺传承
师包宗良
舅舅的故事
洒向千峰秋叶丹
我与诗人叶坪的缘份
我的老师毛政敏
女婿季日旭
刘化图传奇
白莲花开
黑便士自述
白莲花开
人间重晚晴
《蓓蕾》咀华
《书香飘万家》五吟
东方古城堡
你,让我高歌
历史的珍珠
《曾经迷惘的少女》序
历史的珍珠
忠诚写在天地间
他,为大写的人立传
《散写刘伯温》序
他,为正能量给力
《中华翁氏历史名人选编》序
《花都赤韵》序
《栖息地》创刊寄语
同音者相和兮
《君自故乡来》序
《永存坚与贞》序
他,踩在故乡的土地上
《太阳下的拼搏》自序
吴岸的时代表情
他用生命去写作
叶凤新新著《石门村志》序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生命的方向
请珍藏记忆
以古闻名以新出彩
《刘祝群日记》点校本跋
服务,是他书画的宗旨
《文成民俗》序
一部乡土哲学的教科书
《铜铃山镇村志》序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