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包含20世纪几个重大作曲技术理论体系--自由十二音、音级集合、后序列主义、新黎曼主义、循环移位矩阵现代作曲技法的重要学术类论著。作者打破理论分析和创作实践的教学分野, 着眼于后现代音乐的音高素材和组织原则的解析和论述, 以系统分析范例和风格临摹写作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
入21世纪以来,尽管中国各个音乐院校作曲系本科教学阶段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1+4”模式,即“主课”辅以“四大件”(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以此为基础的作曲及作曲理论各专业方向研究生教学阶段的“专业学分”课程设置也尚未形成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但从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选题来看,纳入现代音乐分析范畴的文字著述激增,不只是作曲及和声专业方向,曲式、复调,甚至是配器专业方向的论文如不在其中添加适量论及“音高组织”“数理结构”的内容,似乎在学术及理论层次上就不具“前沿性”,不够“高、大、上”。这样一来,以讲授“风尚时期”(common practice period)经典作品创作技法为内容的传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四大件”)似乎成了“学以致学,用以何用”的“八股”条文,而其对于作曲课的更是“隔靴搔痒”。
因此,建立与完善以能够体现当代艺术音乐创作特征的作曲教学为中心的,新的作曲技术理论教学体系势在必行,而这个新的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应该就是“音乐分析”,一种对于音乐作品,是世纪中的经典作品,从内在结构到外部形态,适度延伸到其形成过程至感知过程的多视角的分析。
目前我们对于建设(而非建立)“音乐分析学科”的必要性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对于这个“学科”的目的性的理解却各不相同,甚至多有风马牛不相及。
“音乐分析”(musical analysis)所要回答的问题即“这个音乐是如何产生的?”(How does this music work?)。但是“四大家族”(作曲家、音乐学家、音乐表演家与音乐家)由于分析的目的各不相同,回答这个问题的方法及给出的结论当然也是各种各样的。
如下文字仅从作曲教学与创作实践的角度,说说我对“音乐分析学科”学术目的性的理解,聊以为序。
前言
第1章 音高、音级、音程概念与用法
1.1 音高、音级概念
1.1.1 与八度相关的音高——音级成员
1.1.2 音级成员之间的等同关系
1.1.3 12模数算法及数字标记
1.2 音程
1.2.1 音高音程
1.2.2 音级音程
1.3 音程级
1.3.1 与音程级相关的音高音程——音程级成员
1.3.2 音程级向量
/span>
第2章 音级集合原理与应用
2.1 集合标准型——为音高材料排序
2.2 移位
2.2.1 音级线移位
2.2.2 集合移位
2.3 反演
2.3.1 音级线反演
2.3.2 集合反演
2.4 集合原型——还原音高材料初始结构
2.5 集合级
2.5.1 集合级成员——移位反演等同集合
2.5.2 Z集合家族成员
/span>
第3章 音高材料之间的关系
3.1 移位关系
3.1.1 移位与共同音
3.1.2 移位对称与共同音
3.2 反演关系
3.2.1 同音
3.2.2 反演对称与共同音
3.3 互补关系
3.4含关系
3.5 组合关系
3.5.1 同构组合
3.5.2 异构组合
/span>
……
第4章 十二音序列与后序列组织法
第5章 中心组织法
第6章 新黎曼理论转换原理与应用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