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一个关注重点是万科关于我国城市化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下对于城市集合住宅开发设计作出的多次出色且具开拓性的回应。万科作为以设计创新和人性化服务为优势的地产品牌,在此期间以其创新性的住宅作品和优质的物业口碑成为地产行业的标杆,不论是万科技术研发核心团队对于住宅产品关联城市及时代特征的研究创新还是良渚文化村中村民社区自治共建的物业管理方式都值得引起建筑规划专业和地产行业的相关人士对于我国集合住宅设计和住区发展模式的深刻思考。
姜敏,女,博士,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城市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城镇聚落形态学”等课程持国家自然科学课题1项,主持及参与、地市等项目18项,文余篇。
李旭,女,博士,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日本鹿儿岛大学工学部留学。已在期刊及核心期刊上文30多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0余部。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住居空间设计、传统建筑及园林设计方法的当代转换等。主持和参与过大量实际工程,在居住建筑、传统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教育建设计等实际工作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担任学科评估委员会、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南省文物局等相关部门的智库专家。
李理,男,日本干叶大学博士,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助理教授。日本建筑学会会员、日本住宅产业协会会员、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会员。长期致力于集合住宅、参与型共建的设计与理论研究,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多篇被CSSCI、CINIl数据库收录,出版个人专著《集·住——集合住宅与居住模式》。
1 1988年以来中国城市住宅发展概述
1.1时代背景
1.1.1快速城市化
1.1.2全球城市住宅供给
1.1.3三十年来我国城市住宅建设
1.2政策
1.2.1住房政策发展概述
1.2.2住房政策三大目标
1.3建造:可持续与标准化
1.3.1经济与生态:可持续
1.3.2标准化快速建造:装配式
1.4治理
1.4.1城市治理
1.4.2社区治理
2城市区位关联下的住区发展
2.1区位相关理论
2.1.1区位与住宅区位理论
2.1.2相关理论中的城市居住空间探讨
2.2城市区位的动态变化
2.2.1城市住区的郊区化发展
2.2.2旧城更新
2.3区位关联下的住区发展模式
2.3.1都市织补:城市中心的小片土地开发
2.3.2营造:造城时代的郊区小盘
2.3.3田园小镇:远郊大盘的创新
2.4 区位关联下的住区发展协同:以万科为例
2.4.1金色系列
2.4.2城花系列
2.4.3四季系列
2.4.4系列
……
6住区的未来
6.1整体概述
6.2参与型共建的居住模式
6.2.1源起:“结果型”向“参与型”转变
6.2.2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6.2.3未来发展趋势
6.3代际互助的规划理念
6.3.1源起:“多世代”互助需求的回应
6.3.2呈现类型和方式
6.3.3未来发展趋势
6.4存量优化的城市更新
6.4.1源起:对批量化建设的反思
6.4.2采取的对策和举措
6.4.3未来发展趋势
6.5身心的健康住宅
6.5.1源起:健康住区理念的普及和推广
6.5.2应对的措施和手法
6.5.3未来发展趋势
6.6万物互联的邻里商业
6.6.1源起:对社区价值的重塑和拓展
6.6.2主要体现和提升路径
6.6.3未来发展趋势
6.7技术演化的都市农业
6.7.1源起:挖掘住区的自给自足性能
6.7.2主要作用及其体现
6.7.3未来发展趋势
6.8多元复合的保障住房
6.8.1源起:缩小住房条件差异化的必要
6.8.2主要形态及其特征
6.8.3未来发展趋势
6.9全面升级的完整社区
6.10“物业城市”的治理和管理理念
6.1结
1.1时代背景
1.1.1快速城市化
近300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各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18世纪中后叶,在经过数个世纪的圈地运动后,英国成为世界城市化国家(图1-1)。牧场吞噬农田,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被迫涌入城市。彼时的城市,大机器生产的兴起带来了城市工业化的开端,被推入城市的自由群体成为充足的劳动力补给,填补了工业化需求。1纪的西欧,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虹吸作用下,大多数国家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世纪中叶,城市化开始较晚的中国和南美地区随着国内农业生产技术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由于开始时间和国家状况的不同,早期和晚期城市化国家的城市程并不相同。Kingsley Davis 提出的经典城市化曲线理论(图1-2)描述了发达国家平滑的城市化过程,其人口转移、工业化水平提高均与经济结构变化相适应。而1945年之后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城市程与该理论相异,表现为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所带来的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又称“城市通货膨胀”或“假城市化”)、就业机会增长与人口转型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但可以统一的是,城市在集聚效应的下,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图1-3)。除此之外,城市化也催生了一系列的社会效应:城市数量逐渐变多(图1-4)、农业用地不断转化为城镇用地、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二、三产业比重增大(图1-5)等等;可以说,城市化是在社会产业结构转变驱动下,土地、人口、就业和城市聚居地等多种城市要素协同转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