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中也包括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科技发展史。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都居于领先地位,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除了闻名遐迩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大发明”之外,还有许多科技成就在当时都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例如,在科学发现与创造方面,有天象记录、二十四节气、十进位值制、线性方程组及解法、勾股容圆、小孔成像,等等;在技术发明方面,有中国珠算、养蚕、缫丝、茶树栽培、水稻栽培、针灸、人痘接种术,等等;在工程成就方面,有都江堰、长城、灵渠、大运河,等等。
《写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简史》丛书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地梳理了上下数千年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脉络,着重介绍在科技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巨大的科技成就。
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生长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一种人类劳动活动,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狭义的农业指种植业。一万多年以前,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作物种子播撒在土地中时,就诞生了农业。
农业发展到今天大概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个大的阶段。原始农业时期,人们使用石器、木棒、骨器等较为简单的工具进行着相对粗放的农业行为,刀耕火种、轮荒、撂荒是这时耕作的一大特点。人类进入传统农业社会后,畜力与金属农具得到广泛利用,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并形成一套农业生产技术与理论。现代农业时期,依靠科学的帮助,人们对于农业生产各要素的认知更为准确,农业管理与经营的能力更强大,产出更为多样。纵观人类农业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的进步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反映。
中国农业已有上万年历史。学者们的多年研究表明,世界农业起源最早出现在西亚、非洲、东亚和美洲这四个地区。在东亚,中国是农业起源的集中地之一,许多动植物都在这里被驯化,进而成为今天我们所常见的农作物与家畜。悠久的农业生产史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这些经验经过人们不断总结传承,最终成为重要的农学知识,指导后人从事农业活动。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进入传统农业发展阶段,此时便出现以《神农》《野老》为代表的农学著作。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修的《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四篇农学文章,专门讨论土壤的耕作原则、耕作技术以及播种时间与产量间的关系。自《吕氏春秋》起,到20世纪初期西方农学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出现了大量的传统农学著作,这些著作有综合性的农书,也有专门论述某一门类的专业性农书。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智慧结晶,是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
作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的中国,这里诞生了众多重要的农业科技创造发明。千百年以来,这些先进的农业科技创造成果不仅滋养着中国人,也为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人最早种植的稻米,现在是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口粮,全球30多个国家以稻米为主食,稻米养活了世界上半数以上的人口。中国人生产的丝绸在公元前4世纪就进入古罗马,并为上流社会所喜爱。今天,绸缎仍然是全世界人民最喜欢的衣料之一。起源于中国的大豆,至今已遍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人栽培的茶叶以及相关的茶文化改变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茶与可可、咖啡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
陈桂权,四川平武人,北京师范大学专门史硕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史博士。现为绵阳师范学院四川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四川民间文化普及基地专职科研人员。科研方向为科技史与民间文化。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科普文章10余篇。主持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四川省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项目1项,另有市厅级课题6项。科研成果获省级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市级优秀成果一等奖2次,三等奖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