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诗经》中数量最多、艺术成就的《国风》为研究对象,精选出近百篇具有突出审美价值或主题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逐篇对其内容进行审美价值分析等。采用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方法和吸收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用以揭示诗篇中的心理空间、心理时间、移情、间隔美、快适度、心理矛盾等的艺术手法。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每篇诗歌前录有《诗经》原文和译文,译文主要采用名家的译文。
本书内容浅显易懂,相比经学阐释,本书审美性的解说方法阅读起来更轻松,读者可获得审美的享受和快乐。
《诗经》编辑成书的时 间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左 右,它最初叫“诗”“诗三百” “诗三百篇”等,到西汉被尊 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 诗经》的专名。《诗经》 共收三百零五篇,分为“风” “雅”“颂”三类,是公元前十 一世纪到前六世纪(西周 初期到春秋中期)五百多 年间的作品。“风”有十五国 风,属于地方乐曲,共有 一百六十篇;“雅”有大雅和 小雅,属于朝廷的“正乐”, 共有一百零五篇;“颂”有周 颂、鲁颂和商颂,属于伴 舞的祭歌,共有四十篇。 从文化的视角看,《诗 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淀 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 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 特的精神标识。它内容丰 富,艺术上又有极高的成 就,被称为一座诗歌艺术 的高峰,也为我们留下一 片情感的“绿洲”,在中国以 至于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并对后代文学创 作和研究都产生了不可磨 灭的影响。我们常用的“小 康”一词就出现在《大雅·民 劳》之中。对此,林兴宅 先生做了更深入的说明, 他说: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 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至 今可见的文学创作的完整 的原始形态。它孕育并繁 衍中国历代文学的传统, 其重要性恰似古希腊的戏 剧和史诗之于欧洲文学的 传统。因此,要了解中国 文学,就不能不读《诗经 》。 《诗经》中的《国风》 和《小雅》的多数篇章都 是灵魂痛苦的呐喊,人类 的基本情感活动几乎都在 《诗经》中得到某种形式 的表现,它为历代诗人 提供了表现各种情感的范 型。抒情诗在《诗经》时 代就达到使人惊奇的成熟 地步,这是令人深思的。 林先生对于《诗经》审美 价值的认识,是相当深刻 的。 科学史表明,研究视角 的转变,往往能够让学术 取得较大的进步。笔者继 《诗经审美谈》之后,撰 写了本书《诗经国风审美 谈》,从《国风》中精选 出近百篇具有突出审美价 值或某方面具有代表性的 诗篇,其原因除了《国风 》在《诗经》中数量最多 、艺术成就之外,还 想借助本书的阐释,实现 以下研究视角的转变: 第一,审美是人性的一 次解放,又是一切艺术的 核心。 首先,本书力求从审美 的视角进行阐释,可以让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 的感受和快乐。闻一多先 生早就告诉我们,研究《 诗经》,要带读者走进活 生生的艺术世界。在阅读 中,应该感到审美的愉悦 。 其次,与传统的经学阐 释、现代的庸俗社会学的 阐释区别开来。例如对《 周南·关雎》一诗的“审美谈 ”,笔者阐释了抒情主人公 的人性美和作品的和谐美 ,以及对“快适度”的艺术运 用。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赞 美“月亮是大艺术家”,因为 在月亮的清辉之下,女人 、山石、风景等会产生一 种诗意朦胧美,这一点可 从《陈风·月出》一诗的阐 释得到印证。《秦风·蒹葭 》是《诗经》的名篇,传 遍呔江南北的歌曲《在水 一方》就与它有关,该诗 可以帮助认识什么叫可望 而不可即的艺术境界,并 介绍它在后代的艺术运用 。 最后,还可以体会什么 叫间隔美及其象征意蕴, 即人类每前进一步,都在 接近理想境界,然而又是 永远无法达到它的终极的 彼岸。人类就是在这不断 追求中,提升自己,完善 自己。这告诫我们要永远 向前,永不停步。 第二,当代学术有突破 专守一个学科、主张科际 交流的动向。本书采用了 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方 法,吸收心理学、美学等 学科的研究成果,用以揭 示诗篇中的心理空间、心 理时间、移情、间隔美、 快适度、心理矛盾等的艺 术手法。如《郑风·东门之 蝉》一诗,为什么情人住 得很近,却觉得很远?因 为该诗采用了心理空间的 描写手法,以表现对情人 的思念之情。《西厢记》 里的“系春心情短柳丝长, 隔花阴人远天涯近”,也是 这种心理空间的描写。《 卫风·硕人》是一首赞美卫 庄姜的诗,被称为“咏美人 之祖”,诗中的前五句是对 美人的形体描写,正因为 有了后面的“巧笑倩兮,美 目盼兮”的动态描写,才把 美人写活了。如果没有这 两句,前面的描写只能让 人觉得是一个庙里的观音 菩萨,没有灵性。有了后 面两句,才有了一个“初发 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人形 象,自居易《长恨歌》中 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 粉黛无颜色”,就是从这里 延续而来。 第三,本书确定以审美 为中心,因为只有审美才 能够得到《国风》活泼泼 的灵魂。书中分为原文、 译文、主题和内容介绍、 主要的审美价值四个部分 ,都以审美为其阐释主轴 。其中,译文主要采用名 家的译文,于译文旁署译 者姓名。有些名家译文, 笔者有些许改动,于文后 注明。名家译文参考:余 冠英《诗经选译》(人民 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金启华主编《诗经鉴赏 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0年版)、姜亮夫等撰 写《先秦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
林祥征,1938年生,福建省东山县人,1992年为泰山学院教授,1998年退休,现为中国诗经学会理事,著有《诗经末议》(合著)、《诗经审美价的探寻》《诗经评议》《诗经概说》《诗经故事》等,论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