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新时代新发展论丛》的一本。“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将民生建设作为路线、方针与政策的基本依循, 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性提高, 获得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本书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梳理党领导百年民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脉络, 展现新时代下民生建设的定位、旨归、布局、重点和路径等方面, 力求向读者简明介绍党百年民生建设的历史业绩和最新成就, 并尝试性的回答当下“建设什么样民生、怎样建设民生”的现实问题, 为更好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新的视角。
2017年8月,在完成《人类命运:治理简史》的专著写作之后,我的思考一直随着书中结尾提出的问题延续:当人类社会发展处于“分”和“合”、“破”和“立”、“进”和“退”的十字路口,到底该何去何从?我们可以设想,数十年、百年甚至千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会不会因为当下政治家的智慧与善意,逢凶化吉、春风化雨,让造福人类的抉择被传为佳话?或许因今天的错误和愚昧,把人类再次推向灾难的深渊,让悲惨世界重演,让后人不齿?
这是历史之问,也是未来之问;这是国家之问,也是世界之问;这是文明之问,也是时代之问;这是实践之问,也是理论之问。当我跨越“人类治理前世今生”的全过程、完成从国家诞生到全球治理时代来临的发展逻辑的系统梳理后,我愈发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答案必须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也只能在当下的中国寻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伟大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发展。新时代之新,新在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目标任务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新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新在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正以崭新的面貌迈向正在到来的数字时代,并全面开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新在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里,在党为人民和民心向党的良性互动中,同心筑梦;新在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新在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也在期待中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新思想吹响了向新时代伟大进军的奋进号角,照耀着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实现的历史征程,凝聚起创造新的中国奇迹的团结力量。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伟大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伟大思想的时代。这个伟大的新思想,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以解决当下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工作中心,以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指引我们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不断迈出新步伐。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在于其从新的实际出发,开辟了通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真理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南;这一思想的世界意义,在于其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作为本论丛的总策划、总主编,与专家团队时刻秉持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履薄冰、兢兢业业地推进着编纂工作。在动笔之前,我们即明确了写作原则:一是筑牢思想根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坚持以史为鉴,依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注重总结和发扬五千年中国国家治理的智慧;三是博采众家之长,合理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创造性运用和升华人类历史经验;四是善于传承创新,充分汲取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成果;五是注重集其大成,在上述国家治理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在横跨古今中外的广阔理论视野中回归聚焦新时代新思想,系统阐发习近平总书记面向新时代、新格局、新阶段所提出的焕然一新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和执政方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宏大、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到2022年全国两会首次鲜明提出“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观大势、谋全局、明方向,深刻揭示了中国答卷背后的成功密码,整个理论框架立足国际国内实际,在时代课题的拓新与时代精神的升华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既一以贯之又不断丰富发展。
本论丛全面梳理习近平总书记面向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思想体系,既立足顶层思维,树立新时代的新思想,又立足现实生活,指导新时代的新实践,两者有机融合、有机统一,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凝结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四梁八柱”,有力撑起了整个体系的宏伟大厦。
本论丛共22本,包括《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强国伟业》《美好生活论》《大国布局》《将改革进行到底》《建设法治中国》《新发展理念引领》《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还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不停歇》《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兴 文明兴》《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军新时代》《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统一伟业》。
作者简介:刘儒,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领军人才,“三秦学者”,“汉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长期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工作。 王海龙,法学博士。重庆大学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当代价值研究。主持和参加多项课题,发表论文多篇。
第一章 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第一节 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第二节 民生领域的现存短板
第三节 民生问题的现实境遇
第二章 理论渊源:中国梦的信念支撑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的民生观
第三节 党治国理政的工作之要
第三章 实践演进:为人民谋幸福的前行道路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的民生夙愿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的整体建设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稳定推进
第四章 科学定位: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目的
第一节 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呼唤
第二节 在共建共享中发展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结合
第五章 价值旨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第一节 让人民群众满意
第二节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节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第六章 整体布局: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
第一节 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二节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
第三节 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
第七章 重点突破:抓住人民的利益问题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二节 促进收入分配合理有序
第三节 实现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第四节 施行健康中国战略
第八章 基本路径:民生问题的解决之道
第一节 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第二节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节 打造社会治理格局
后 记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方面,从稳定脱贫人口的实现角度来看,我们除了要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举措,更要清楚要想实现脱贫人口收入保持长期稳定,除了需要改变当前既有收入结构当中转移性收入占比过高的情况,教育帮扶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因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进一步巩固既有的教育帮扶工作,让教育帮扶在更长的时段内持续推进,通过教育的力量从思想上改变一代代人,真正地从根本上让已经脱离贫困的人民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内因。此外,从产业发展看,目前很多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存在产业同质化和内部竞争的问题,持续推进产业发展的任务仍很艰巨,统筹各地产业发展的宏观机制还未能建立,多元化的帮扶产业结构亟须完善;从激发内生动力角度看,我们要改变脱贫人口的政策依赖与福利依赖,改变其发展信心不足的问题,调动并激发脱贫人口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财政资金投入情况看,不仅需要做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分配,更需要做大可用来分配的“蛋糕”,加快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从帮扶移民工作来看,如何在保障搬迁人口不降低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实现其稳定增收,同时做好搬迁移民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另一方面,从政策机制的发挥效能来看,我们应当进一步优化、巩固脱贫攻坚阶段的制度、体制和经验,我们在脱贫攻坚战中所创新形成的诸如帮扶开发体制、帮扶产业项目及其载体以及扶志扶智与激发内生动力并举的主要举措和经验都必须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除此之外,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脱贫攻坚阶段在产业扶贫、公益性岗位扶贫、搬迁帮扶和兜底帮扶等方面尚还不够完善,还存在薄弱环节,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乡村振兴阶段尽快补齐。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对脱贫地区产业要长期培育和支持,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搞好后续扶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当前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中迫切需要接续的问题。”可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目标一致、相互联系、密切衔接,脱贫攻坚项目资产为乡村振兴项目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乡村振兴也必然会在推进的过程中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成果。从实践来看,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宣告广大贫困人口摆脱了绝对贫困,其背后体现的是乡村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兜底等各类民生项目上的精准到位与有效落实,这也表明乡村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已经建立。因此,需要在乡村振兴项目规划中考虑与脱贫攻坚衔接,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利用脱贫攻坚经验,在项目考核中吸纳脱贫攻坚标准,在项目运营中消化脱贫攻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