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技术发展报告(2022)》一本全球物流技术发展的大型报告类书籍,是在总结前 6 年编写经验的基础上, 充分听取行业相关人士、专家及读者建议, 借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的行业实践, 并吸收 2022 年全球物流技术大会及物流技术相关前沿发展资料而完成的最新成果。章节结构方面, 《报告》 基本延续了 2021 年的总体框架结构, 保持了系列特色。同时, 在编写的过程中遵循了四个原则——全面性、实时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报告》共分为9章,主要涵盖物流技术发展环境、年度物流热点技术、运输技术、仓储技术、包装及单元化技术、物流信息与数字化技术、物流运筹与算法、特色物流技术和国外物流技术。
《中国物流技术发展报告(2022)》记录着我国物流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点点滴滴, 旨在反映物流技术发展的新特点, 总结物流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新进展, 探讨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报告》基本延续了 2021 年的总体框架结构, 保持了系列特色。 同时, 在编写的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是全面性, 《报告》 力求覆盖物流技术的主要方面, 既包括运输、储存、包装、信息等功能类物流技术, 又包括汽车、航空、快递、服装、医药、冷链等专业场景与特色物流技术。 二是实时性, 《报告》 充分结合时代发展情况, 展现物流技术最新发展成果与发展趋势。 三是实用性, 《报告》 不仅展现了各领域崭新的物流装备技术, 而且着重反映新装备技术下新的物流运营组织技术, 尽可能多地为读者勾勒出技术的应用场景。 四是可读性, 《报告》 摒弃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技术表述,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各项物流技术的发展历程、 特性用途和应用场景。
本书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多位专家和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物流工程系的相关人员认真组织编写,案例丰富,内容严谨,可以为广大物流行业从业者以及物流研究人员提供高价值的资料。
2022 年是中共二十大召开之年, 是实施 “十四五” 规划的关键之年, 是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 这一年, 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全年经济总量将超过 120 万亿元, “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 一头连着消费”, 支撑着经济运行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保通保畅稳产稳链的系列举措帮助企业和百姓克服了诸多不易; 这一年, 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 冬残奥会, 北京冬奥会主物流中心无人化、 智能化技术高效保障了赛事运行,赢得世界赞誉; 这一年, 我国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发电, 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建成, 安全高效运输大型发电机组彰显了中国物流的力量; 这一年,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八年保持全球第一, 绿色物流的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成为发展共识。 现代物流高度集成并融合运输、 仓储、 分拨、 配送、 信息等服务功能, 是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 提升价值链的重要支撑, 在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了先导性、 基础性、 战略性作用。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确保粮食、 能源资源、 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提出, 要加强信息、科技、 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 布局建设新一代超算、 云计算、 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等设施, 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 《 “十四五” 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中也指出, 要强化物流数字化科技赋能。 可见, 科技日益成为实现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 移动互联网、 大数据、 云计算、 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实现广泛应用, 网络货运、 数字仓库、 无接触配送等 “互联网+” 高效物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自动分拣系统、 无人仓、 无人码头、 无人配送车、 物流机器人、 智能快件箱等新型智慧技术装备加快应用, 高铁快运动车组、 大型货运无人机、 无人驾驶卡车等新型载运工具起步发展, 绿色包装、 新能源汽车、 绿色托盘等绿色技术装备不断推广,物流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物流技术发展不断加快, 物流数字化、 网络化、 智慧化程度不断提高, 物流技术在提质量、 增效能、 降成本、 育生态等方面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中国物流技术发展报告》 记录着我国物流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点点滴滴, 旨在反映物流技术发展的新特点, 总结物流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新进展, 探讨未来发展的新趋势。2023 年我们迎来了第 7 位家庭成员——— 《中国物流技术发展报告 (2022) 》 (以下简称 《报告》 ), 《报告》 是在总结前 6 年编写经验的基础上, 充分听取行业相关人士、专家及读者建议, 借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的行业实践, 并吸收 2022 年全球物流技术大会及物流技术相关前沿发展资料而完成的最新成果。 章节结构方面, 《报告》 基本延续了 2021 年的总体框架结构, 保持了系列特色。 同时, 在编写的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是全面性, 《报告》 力求覆盖物流技术的主要方面, 既包括运输、 储存、 包装、 信息等功能类物流技术, 又包括汽车、 航空、 快递、 服装、医药、 冷链等专业场景与特色物流技术。 二是实时性, 《报告》 充分结合时代发展情况, 展现物流技术最新发展成果与发展趋势。 三是实用性, 《报告》 不仅展现各领域崭新的物流装备技术, 而且着重反映新装备技术下新的物流运营组织技术, 尽可能多地为读者勾勒出技术的应用场景。 四是可读性, 《报告》 摒弃晦涩难懂的专业技术表述,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各项物流技术的发展历程、 特性用途和应用场景。
《报告》 由何黎明任主编, 张晓东、 马增荣、 王沛任副主编。 何黎明提出顶层设计, 张晓东、 马增荣负责确定 《报告》 总体框架和章节结构, 并明确技术要点、 把握报告逻辑。 《报告》 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物流工程系的相关人员参与编写。 其中, 第一章由何黎明、 张晓东、 马增荣、 房宇轩编写; 第二章第一节由左新宇、 李艳东、 梁力元编写, 第二节由王沛、 王羽凡编写, 第三节、 第四节由张晓东、 梁力元编写, 第五节由马增荣、 王羽凡编写; 第三章第一节由马增荣、朱应、 吕晨菲编写, 第二节由马增荣、 左新宇、 王辉、 刘世钰编写, 第三节由张晓东、刘世钰编写, 第四节由左新宇、 吉莹、 吕晨菲编写; 第四章第一节、 第二节由王沛、蒋卓玲编写, 第三节、 第四节由李艳东、 魏然编写, 第五节由马增荣、 蒋卓玲编写;第五章由张晓东、 左新宇、 王坤、 韩首侃、 章凯祥编写; 第六章由左新宇、 李艳东、万辉、 杨佳俊编写; 第七章由张晓东、 左新宇、 王辉、 朱应、 赵启昕、 代辛倩编写;第八章第一节由张晋姝、 宋夏虹、 齐昕编写, 第二节由王辉、 齐昕编写, 第三节由朱应、 吴一非编写, 第四节由施伟、 陆铮编写, 第五节由张晓东、 陆铮编写, 第六节由马增荣、 王辉、 吴一非编写, 第七节由张晓东、 陆铮编写, 第八节由马增荣、 齐昕编写; 第九章由左新宇、 邓彬、 李夏曦编写。
《报告》 中主要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国政府网, 大多为初步统计数据, 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其中出现的增长速度 (增长率) 大多按可比价格计算。 《报告》 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 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未进行机械调整。
《报告》 在编写过程中, 得到了国内外许多物流技术装备企业以及专家、 学者的大力支持, 获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在此基础上, 编写组认真研读、 精心组织, 尽可能将资料的价值最大化地呈现给读者。 此外, 中国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的编辑们在时间紧、 任务重的情况下, 加班加点工作, 保证了 《报告》 保质如期出版。 在此, 对为《报告》 编写提供帮助的各企业、 专家和中国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表示衷心感谢。
物流技术体系庞大且发展日新月异, 加之编者时间和能力有限, 《报告》 中难免存在不足与疏漏之处, 衷心希望读者谅解并提出宝贵意见, 以便在今后的报告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编 者
2022 年 12 月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是中国第一家物流与采购行业社团组织。由1980年成立的中国物资经济学会、1984年成立的中国物流研究会、1995年成立的中国物资流通协会经多次演变而来,2001年4月更为现名。主要任务是推动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推动政府与企业采购事业的发展,推动生产资料流通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完成政府委托交办事项。政府授予其外事、科技、行业统计和标准制修订等职能。是亚太物流联盟和国际采购联盟的中国代表,并与许多国家的同行有着广泛联系与合作。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铁路管理传习所”创办的铁路管理班为交通运输学院创建之始。交通运输学院与母校同庚,是我国近代铁路管理教育的发祥地,经过百余年的积淀,形成了以铁路为优势和特色,涵盖公路、城轨、民航等多种交通方式的高水平教学和研究团队;建立了以交通运输领域为主,向物流、电子商务、安全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领域拓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目 录
第一章 物流技术发展环境
第一节 物流技术发展经济环境
第二节 物流技术发展政策环境
第三节 物流业发展状况
第四节 物流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年度物流热点技术
第一节 5G
第二节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第三节 “双碳” 下的碳排放控制技术
第四节 物流用能相关技术
第五节 元宇宙及其在物流中的展望
第三章 运输技术
第一节 载运工具
第二节 无人驾驶
第三节 多式联运
第四节 新能源物流车
第四章 仓储技术
第一节 仓储技术发展概况
第二节 储存技术
第三节 拣选与分拣技术
第四节 装卸搬运技术
第五节 仓库管理技术
第五章 包装及单元化技术
第一节 绿色包装技术
第二节 循环包装技术
第三节 智能包装技术
第四节 集装单元化技术
第六章 物流信息与数字化技术
第一节 大数据技术
第二节 物联网技术
第三节 云计算技术
第四节 区块链技术
第五节 数字孪生技术
第六节 人工智能技术
第七章 物流运筹与算法
第一节 物流运筹技术概述
第二节 路径规划与优化
第三节 订单处理优化
第四节 资源配置
第五节 供应链优化
第六节 物流领域常用的优化算法及应用
第八章 特色物流技术
第一节 汽车物流技术
第二节 冷链物流技术
第三节 医药物流技术
第四节 服装物流技术
第五节 快递物流技术
第六节 航空物流技术
第七节 应急物流技术
第八节 供应链金融技术
第九章 国外物流技术
第一节 美国物流技术情况
第二节 日本物流技术情况
第三节 欧洲物流技术情况
参考文献
第七节 应急物流技术
一、 应急物流发展概况
应急物流是物流行业的重要一部分, 并且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介绍应急物流领域相关技术发展前, 本部分首先从政策环境、 特点和热点问题的角度对其基本情况进行介绍。
(一) 应急物流政策环境
2007 年开始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将应急物资的监管、 生产、 储备、 调拨和紧急配送等应急物流相关工作纳入其中。 2009 年 3 月发布的 《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 和 2014 年 9 月发布的 《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4—2020 年) 的通知》 均明确将 “应急物流” 纳入国家战略规划。 2017 年 7 月发布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十三五” 规划的通知》 中, 将建立健全应急物流体系列为主要任务, 并将建设包括应急物流资源的国家应急资源保障信息服务系统列为重点建设项目。 2018 年 12 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 的通知》 当中提出了要构建应对突发情况能力强、 保障效率和可靠性高的应急物流服务网络。 优化存量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布局, 完善枢纽综合信息平台应急功能, 提升统一调度、 信息共享和运行协调能力。 研究制定枢纽应急物流预案, 建立制度化的响应机制和协同机制, 确保应急物流运行迅速、 精准、 顺畅。 2022 年 2 月发布的 《 “十四五” 国家应急体系规划》 也对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应急物资储备模式、 应急运输网络提出要求。
(二) 应急物流概述及特点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 人员、 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 应急物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 时效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 医疗物资、 食品等应急物资和救助人员必须以最快速度到达灾难现场, 所以时效性是应急物流最突出的特点。
2. 不确定性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突发性、 破坏性、 社会性等特性, 导致事件强弱程度、 影响范围、 持续时间等因素都难以确定, 使得应急物流在物资需求总量、 物资需求点位置、物流资源需求等方面也具有不确定性。
3. 弱经济性
应急物流的最大的特点就体现在 “急” 上, 如果运用许多平时的物流理念, 按部就班地进行各项物流活动就无法满足紧急事件对物流的需求。 在一些重大险情或事故中, 平时物流的经济效益将不再作为一个物流活动的核心目标加以考虑。 从供应手段上讲, 为了确保快速反应, 往往采用成本较高但速度较快的运输工具, 或者牺牲其他物品的运送能力来保障特殊物品的需求, 从而增加了运输费用和机会成本。
4. 非常规性
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 应急物流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 整个物流系统看上去十分紧凑, 具有很明显的非常规性。
5. 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传播的广泛性、 危害的复杂性特点,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扩散极快, 要求要有周密的、 灵敏的应急物流反应系统, 这就需要政府管理部门主导,
广大社会力量参与, 实行统一管理、 统一调配。
6. 高度专业性
突发事件会导致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业务量, 所以在短时间内合理、 有序地调拨应急物资是一项高度复杂的专业性工作, 需要专业型队伍、 人才配合方能高效完成应
急物流各项活动。
(三) 应急物流关注热点问题
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将应急物流暴露在大众视野, 同时相关问题受到大家关注, 武汉疫情遇到的突出问题就是交通物流货运问题, 这并不是物流本身的
问题, 而是疫情防控的 “点管控” 与物流 “网运行” 之间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 要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 兼顾各自严密性和顺畅性, 寻求突破 “孤岛式” 管控和 “网络化” 运行难题, 提升应急物流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问题, 应将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纳入国家整体安全发展战略体系, 从体制、 机制、 规划、 标准、 指挥、 科技、 责任分担和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 树立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 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化应急物流体系。
其次是管理协同问题, 在协调机制上, 由于应急物流涉及的部门和领域较为复杂,需要明确领导组织、 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的协调合作, 但由于平时不注重统一协调机制建设, 导致每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都是临时成立牵头组织, 而且各部门之间的配合程度不高。 在运输保障机制上, 相对于客运而言, 我国铁路货运的能力总体偏软、 公路连通性相对较弱、 民航货运通航能力较差等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加之我国面积较大、地形复杂等特征, 应急物资的保障机制建设有待加强。 为此需要深入推进跨区域、 跨部门、 跨行业、 跨企业多方协同, 破除各种非必要的 “堵点” “卡点”, 真正树立全国“一盘棋” 意识, 助力统一大市场、 大循环。 特别要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协同联动, 形成合力。
再次是应急物流基础设施问题, 应急物流基础设施等同于供水供电设施, 一刻也不能停。 需要综合运用并完善国家物流枢纽、 物流园区、 港口群、 车站、 机场、 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基础设施应急物流功能, 建设应急物资储备节点和末端物流网点。 依托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特别要注重发挥铁路系统在应急物流中的核心作用。
最后是应急物流数字化智能化问题, 武汉疫情防控工作在应急物流统一指挥调度方面缺乏一个能够整合物流物资信息、 运输信息、 供需信息以及通行环境信息等的综
合性信息共享平台。 同时, 在调配供需关系的过程中还时常出现对企业的供应能力掌握不及时、 不准确的问题。 应加大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设备, 建立统一的应急物流指挥调度平台和城市物流大脑, 消除 “中梗阻”。